“五歲男孩子,跟小朋友在一起,被打了總是不敢還手,而且知道小朋友過來打他也不躲開,家長該怎么引導?”,這是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個非常熱門的討論話題,吳一鈳在這里發表一個自己的看法: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對孩子不同個性給予不同的引導方式較為適合,而不是以一概而論的論調做出應對。
一、在這里吳一鈳把孩子的個性先暫時分為2種:
●一種是溫文類型(內向)的孩子;
●一種是好勇強勢(外向)的孩子。
很明顯,上面話題的五歲男孩子就是溫文(內向)類型,對于此類型的孩子要引導他堅持自己的原則,守住底線,向強勢說不,不畏懼欺凌;而對于好勇強勢(外向)類型的孩子要向“友好和謙讓,以和為貴”作為引導方向。
二、當孩子交往中發生矛盾時,你應當如何去應對?
家長,如果你的孩子在0-12歲之間,吳一鈳給你的建議是,在不同情景下,做不同的角色:
1、以觀察員角色,給孩子學習機會
小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有自己一套的社交規則,這套社交規則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默契,有他們的道義標準。這都是參照平時看到的和經歷過的事情而形成的,包括:動畫片、電視電影、故事、家長間的相處方式……等。
很多時候你看到孩子間的拉拉扯扯、拍打或者推倒,可能你會感到緊張,或者認為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而其實不然,這只是孩子間喜歡、愛、想在一起玩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
有一部電視劇里面的一個片段內容讓吳一鈳印象很是深刻:
小女孩子說“但是也有愛欺負我的小男生,坐在我后面的陳怡凱,老不停地拉我的頭發,我告訴他‘你喜歡我的話,就送我糖吧,你拉我頭發,頭發又不會給我說啊!’”。看,這就是孩子的處理方式,不要認為孩子不懂,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處理方式。
當孩子與小伙伴產生矛盾時,吳一鈳的建議是:你先不要著急插手處理孩子間的問題,更不需要主動去問緣由,孩子的問題交給孩子自己處理。在這里,你就觀察,只觀察就好了。
觀察什么?
●觀察孩子的情緒波動;
●根據孩子的情緒,觀察孩子的行為方式。
家長,這里你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與小伙伴發生矛盾后,孩子是一副不在乎的模樣呢?還是不開心悶悶不樂呢?還是大哭呢?根據孩子不同的情緒反應做出的對應行為。
比如上面五歲男孩子的例子,他說自己沒反應過來!事實真的是沒反應過來嗎?吳一鈳告訴你,不是的,只是孩子自己不在意這個“被打”,只是小伙伴間的嬉戲。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總結出對“對與錯”的衡量標準,作為成長后的做事規則。給孩子學習機會,讓孩子用自己的理解和處事方式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家長無法代勞。
2、以朋友角色,安撫好孩子情緒
家長,如果孩子向你訴苦,或向你求助,如果你不是正處理非常必要在當下就要處理的事情的話,請你先放下手上的事情,做一位聆聽者,耐心聆聽孩子向你訴說的一切,然后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先讓孩子情緒穩定下來,特別是那些好勇強勢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成熟,一有激動又不知道如何表達時,就有可能采用一些激進的處理方式,比如推人、打架。
家長,你可以跟孩子說:“孩子,誰誰打你了?(停頓一下,讓孩子作出回應)發生這種事情,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媽媽也很難過。如果你想哭,那就大聲哭出來吧,媽媽一直在你身邊!”(邊講邊給孩子一個長長的擁抱)
3、以教導員角色,引導孩子正面應對
家長,一般情況下10歲以內孩子的打打鬧鬧其實是一種嬉戲,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會受到傷害,不要太過在意,告訴孩子再遇到這種事情,請正面應對。
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說“如果別的孩子打你,你就跟他說“我們是好朋友,我不喜歡你打我,如果你再打我,我就不再對你客氣了,我會還擊。”
為什么要這樣說?
先禮后兵。讓對方知道,我不還手是因為我尊重我們的友誼,但如果你再打我,我是不會屈服于你的。讓主動打架的孩子知道,我是不怕你的。
家長,我們成年人也有犯錯的時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孩子必經之路,是必然的。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而不是事事找老師。有的時候越讓老師出面解決,就越讓孩子有依賴心理,這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長。
結語:
家長,多給孩子講些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對自立有認知,培養堅韌、自強的性格,引導孩子變得自信、和諧地與他人相處。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也是每一位家長一輩子的事業之一。
在這里,吳一鈳給你回顧一下當孩子交往中發生矛盾時,你應當如何去應對?吳一鈳給你的建議是,在不同情景下,做不同的角色:以觀察員角色,給孩子學習機會; 以朋友角色,安撫好孩子情緒; 以教導員角色,引導孩子正面應對。希望吳一鈳分享的內容對各位家長有所啟發和幫助!
以上內容是吳一鈳為家長分享的親子教育心得,吳一鈳15年育兒、親子溝通互動經驗,將帶著你一起看電影學育兒。如果你面臨跟孩子無法溝通,或怎么說孩子才會聽之類的問題,你的問題我有解;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