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后,很多高考學子都會有一些略微瘋狂的舉動。有燒書的,有砸暖瓶的、有喝大酒的,也有唱小曲的,唱的什么呢?"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我不禁感慨,學子們多年來忍辱負重,變態學習,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考上大學,飛黃騰達。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最近很流行的詞兒,延遲滿足。在工作和學習中,延遲滿足被特別的提倡和鼓勵。
爸媽常對我們說:“先學習,再玩”,領導常對我們說:“好好加班,給你升職加薪”。延遲滿足讓我們相信,漫長的煎熬和付出是有回報的,只有你經過了這些憋屈的辛苦的事情,才能得到甜的果實。可以看出,它包含了兩個意思。第一個,延遲滿足的結果是可靠的。第二,學習和工作的過程都是辛苦的,艱巨的,或者不快的。那么,事實的真相是這樣的嗎?這個理論是對的嗎?
先分析第一個,延遲滿足的結果是可靠的嗎?剛才說到高考的例子,十年寒窗苦讀,未必金榜題名吧?吃得苦中苦和成為人上人有必然的聯系嗎?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可本人月月入不敷出。書中自有顏如玉,有時候不如看看偶像劇。老板說好的升職加薪更是水中之月可望不可及。顯而易見,相比起延遲滿足,還是當下的滿足更可靠。
第二個,延遲滿足暗示,學習和工作的過程都是艱巨的,令人不快的。這是對的嗎?的確,很多人為了達到一個目標,掙大錢,開豪車、讓別人羨慕,忍受著學習和工作的枯燥,忍受著日復一日的煎熬。我的腦海里有一幅圖,畫面是黑白色,一群面無表情,穿著古板的人坐在辦公室里機械地重復著同一個動作,伴隨著時鐘發出的沉悶的聲音“噠噠噠噠”。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他們,嘿,你們可以去玩王者榮耀、狼人殺,可以去馬爾代夫沖浪,瞬間黑白的世界充滿了色彩,熱情的音樂響起來了,人們自由舒展,眉飛色舞。這反差怎就這么大呢?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群小孩經常在一戶人家窗戶附近玩,房屋主人屢次驅趕無效。于是想出了一個辦法,每次小孩們來玩他都會付給小孩們一筆錢,孩子們都很高興。有一天,房屋主人突然不給他們錢了,他們就很生氣,決定離開這里不玩了,房主問為什么,孩子們回答:“我們什么都得不到,你認為我們還會來嗎?”
一開始,孩子們覺得玩本身就很有趣。他們為玩而玩。后來,孩子們開始為了得到錢而玩。這時候,他們感受不到玩的樂趣了,玩本身的價值隱藏不見。他們把玩耍變成了工作。可見,當我們為了有一個回報而去工作和學習的時候,我們會忽略掉學習和工作的內在價值,過度關注結果,從而就會對學習和工作產生一些負面的評價。
那么,可能有人要問,即使不去關注回報,但我覺得工作和學習這件事情本身就挺討厭的,怎么辦?
換個場景,有的人覺得做飯很煩,有的人覺得做飯是一種享受。對許多學生來說,解數學題讓人抓狂,但是他們卻對柯南探案很著迷。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事情本身并沒有令人愉快的或令人不快的特性,如果你對一件事情深惡痛絕,那并不是這件事情本身的問題,而是思維定勢的問題。
所以,真相只有一個!延遲滿足讓我們認為“工作、學習必然是艱巨的”,我們被教育“放棄及時快樂,放眼未來回報”,于是慢慢地,我們就不會關注學習和工作本身,從而陷入從期待到失去樂趣到忍受不快樂的惡性循環中。可是,我們只能生活在現在,不是將來。
所以,我們需要打破延遲滿足的神話,關注現在,不為老師的評價和升值加薪的承諾所束縛,用心地去解一道題,做一頓飯,完成一個項目,我們會發現其中的樂趣。最后,愿大家能把工作和學習變成玩耍,盡享其中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