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你可能不知道九江,甚至不知道江西,但我想你一定是知道廬山的。因為你一定背誦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
? ? ? ?廬山,就位于我的老家江西省九江市。從生養我的村莊李河向東望去,視線里不遠處便是雄俊、秀美、呈南北向綿延的廬山。我曾經無數次,在清晨與黃昏里眺望過她,在子夜的朗月下無限留戀過她,在狂風暴雨里找尋過她,在風清雨霽時追尋過她。我曾經,端祥過她,在風和日麗的春日里;我曾經,凝視過她,在白雪的衣裳披上她的雙肩時。
? ? ? ?普通話的“lú”字九江方言發音為“lóu”,但奇怪的是我們打小稱呼“廬山”的發音即不是“lú shān”也不是“lóu shān”,而是“lí shān”,且環廬山各縣鄉的人們盡管有各自不同的方言,但稱呼廬山卻驚人的一致,都稱“lí shān”。只是隨著普通話近幾十年來的快速普及,今天我們大多數當地人才稱呼廬山為“lóu shān”。
? ? ? ?關于廬山名字的由來,大同小異,多認為是周時匡氏兄弟于廬山結廬而居,后修道成仙,遺下住所,人稱“神仙之廬”,然后有了“廬山”之名。
? ? ?《尚書·禹貢》中:“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敷淺原”即廬山?!妒酚洝分小坝嗄系菑]山,觀禹疏九江”是目前已知的“廬山”名字的最早文字記載。
? ? ? ?遍尋各類典籍,皆只言“廬山”,未見與“lí shān”有絲毫聯系。這不 禁令人詫異不解。為什么九江人都稱廬山“lí shān”呢?我問過村里的長者,他們也不知道。
? ? ? ?起初,我懷疑“lí”可能是“蠡”?!渡袝び碡暋酚涊d“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匯澤為彭蠡(即今鄱陽湖)”。但又覺得太過牽強,且“蠡”字的聲調是“lǐ”而非“lí”。
? ? ? ?普通話發“lí”音的字,約有119個,究竟哪個是我們所說的那個“lí”呢?“離、籬、驪、梨、犁......”似乎都沒有合理的邏輯關聯性。真是令人一籌莫展。
? ? ?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看到一段文字“黎山,地處江西省新干縣東北面,與樟樹、豐城毗鄰。古稱廬山,有黎山6姓11村的族譜為證,因與九江廬山重名,后改稱為小廬山,民國年間更名為黎山?!?注:百度百科“黎山”詞條)
? ? ? ?再查古字典,“黎”假借為“壚”lú,《釋名·釋地》:“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薄ⅰ巴梁谠粔馈薄!菊f文】壚:黑剛土也,即黑色堅硬的土壤。一下子似乎豁然開朗,莫非“lí shān”對應的漢字就是“黎山”?
? ? ? ?進一步百度廬山地質土壤資料。廬山最重要的地層遺跡是古元古代星子群地層剖面遺跡。主要的有兩處:一是棲賢寺至阮家棚剖面,位于河谷內。沿途可見星子群各種片巖、變粒巖、石英巖、大理巖。二是歸宗至金輪峰剖面,沿途可見星子群的各種變粒巖、片巖及斜長角閃巖(基性火山熔巖)。海拔1200米以上地區,分布著山地棕壤。由此看來,“lí shān”應該就是“黎山”了,意思是有著黑色堅硬土壤的山。
? ? ? 再進一步搜尋資料,發現有傳說:廬山山頂曾是黎山老母(也稱驪山老母)的道場,太古之時,天地混沌,盤古未分天地之初,廬山還是一片汪洋,黎山老母舉神鞭,揮動九十九道鞭影,將廬山九十九座山峰趕到現在位置,才有了這崢嶸的面目。今天,廬山還有一個始建于明代的“斗姆亭”,旁附介紹文字:“斗姆亭”,民間俗稱“姆亭”老,為紀念廬山的女性神“廬山老母”而建,廬方言念“黎”,這是夏代古越人稱呼廬山的古音的遺存。
? ? ? ?至此,關于“廬山”為何讀“lí shān”便真相大白了。
? ? ? ?廬山地處楚尾吳首。
? ? ? ?廬山起初,本字該為“黎山”,讀“lí shān”,意為有黑色堅硬土壤的山,歸屬古楚文明區域。
? ? ? ?后來,古吳越文明勢力占統治地位,由于古吳越有語言無文字,“廬山”兩字仍記錄為“黎山”,但至少官方語言已讀為lú shān了(古越語“lⅰ”的讀音為“lu”,今天的海南話等還保留了這類發音,如海南話把“你”讀為“鹵”)
? ? ? ?司馬遷寫《史記》時,以古越語發音將“黎山”記錄為通假字“廬山”,讀為“lú shān”,這該是個轉折點。(翻閱古代文獻,經常會發現通假字,越古老的文獻,通假字越多,且越古老的文獻,通假字用的越離譜,很多時候完全不顧字形字義,純粹只取其音同,帛書《老子》這方面就極為明顯。)
? ? ? ?然后隨著古吳越文明逐漸漢化、消亡,九江本地人恢復讀回了廬山最初文字黎山對應的古楚語發音“lí shān”,也有可能本地人自始至終一直是讀“lí shān”,壓根就沒變過。
? ? ? ?再后來,由于早期文字記錄為“黎山”的文獻可能沒有很好的被保存下來,加上司馬遷《史記》的影響力(保存與傳播),“黎山”漸漸便被人們以訛傳訛統一寫成了“廬山”,此后幾乎所有關于廬山的文字記載都只有“廬山”,而不再有“黎山”。慢慢地到后來甚至連本地人都忘了“廬山”原本只是“黎山”的通假借用字。
? ? ? ?關于廬山因匡氏兄弟得名的傳說以及廬山與黎山老母的傳說,想來也多為后人附會而已,應該都非廬山之名的真實由來。
? ? ?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我想隨著更多文獻資料的被發現,我的這些推測,某一天或許將會得到更有力的印證。
2022.8.27 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