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認為當父母說-別人家的孩子-時,感覺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其實我們都知道不是不能比,只是比什么。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逐漸發現自己是男孩,而另一些孩子是女孩;自己會系鞋帶了,而另一些孩子還不會;自己喜歡吃肉,而另一些孩子喜歡吃魚;自己生氣了會摔東西,而另一些孩子會告訴老師;自己數學好,而另一些孩子畫畫好;自己長大了想當科學家,而另一些孩子想當插畫師。
這些發現幫助他們明確自己是誰,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立的個體,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和目標。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扮演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如果一個人學小提琴,在家拉的時候父母聽著覺得挺好的,結果到課堂上聽了其他小朋友的表演,發現自己可能不是這塊料,于是父母說只要你拉得高興就好。
有一天音樂老師告訴我的父母,我唱歌有天賦,是班里唱得最好的,于是他們給我報了合唱團。去了之后我發現唱歌比小提琴好玩的時候,是多么開心自豪啊!
正是因為父母正面的引導和支持,才令我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并且沒有因為勉強苦練小提琴而對這一優美的樂器失去興趣,仍然愿意作為偶爾圖個樂的消遣。
結論,不是不能比,要看怎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