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發生了挺多事,有些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有些則是發生在身邊的朋友身上。
也許,人都有這樣的通病,不癢不痛的不知悔改,真的疼得撕心裂肺了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說,寧肯拆十座廟,不毀一樁親。
可事實,看著身邊的人受傷,看著他們在情感的世界越走越累,作為朋友,真的能夠做到視而不見嗎?我做不到。
所以,看著他們受傷,心里何嘗不痛苦。
這也叫我不得不去思考一個問題:愛情究竟要怎樣去證明?什么才是真心?
01.
我曾經試圖用文字去定義愛情,定義愛,定義真心,定義很多很多不確定的情感。
最終我發現,很難,真的很難。
愛情是什么?可能一千個人會遇到一千種愛情,怎樣去定義?
至于愛,更是一種實實在在卻又無法用文字準確描述的情感。
真心就更不用說了,文字怎么能說明什么是真心呢?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微信搜索這兩個字,查查誰最愛你》,我看了,嗤之以鼻。
不是他們的內容寫的不好,有理有據,寫的也有深度,但這真的就是“愛”嗎?我卻不敢茍同。
如果兩個字就能證明誰最愛你,那么不識字的該怎么證明?如果兩個字能證明愛,那么愛是什么呢?
很多行為也許都包含愛的成分,但這究竟是習慣使然,還是一個人出于禮貌,或是刻意為之呢?
愛是什么?也許無法從文字上給出標準,但大多數人都曾感受過,來自于母親的母愛,來自于朋友的關愛,來自于戀人的愛戀,這些都是愛,但這些又不是愛的標準,更不是愛的定義。
所以,愛是什么呢?一說就錯。
02.
曾經,每次看電視劇看到感人的部分就忍不住眼含淚水。
一個簡單的場景再現,觸碰到內心深處的回憶,然后潸然淚下。
那時候,究竟是感動于過去的自己,還是感動于過去的回憶呢?又或者連自己也是淚流的莫名。
一些人,一些事,好像已經很遙遠,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將過去早已徹底遺忘。
可是,某些場景,某些事物,就像一把鑰匙,一下子打開了心鎖。才發現,原來自己并未真正的遺忘。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遺忘呢?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遺忘。
只不過,一些人,一些事,在日后慢慢的接受了不可更改的客觀存在,有些變得不那么在乎,有些不得不放下,不得不接受。
所以,其實不該談遺忘的,經歷過的,思考過的,看到的,聽到的,都不會真正遺忘。
說到底,人為什么會覺得累還不是因為無力改變的多了。
遺憾的,后悔的,想做沒能做成,想而沒有行動,失望的,痛苦的,得不到的,失去的,無力改變的多了,怎么不叫人覺得累呢?
誰叫自己那么多愁善感,誰叫自己要去在乎那么多,計較那么多,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這樣不累誰累呢?
一切緣起緣滅,何嘗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也許就像別人說的那樣,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大千世界,這樣的庸人一定不少吧。
03.
第一次聽到“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的時候,還納悶為什么要人懂,為什么要去怪別人。
后來,經歷得多了,太多的誤解,太多的付出得不到理解,慢慢的好像懂得了一些。
如果不在乎,怎么會想要別人懂得,如果不珍惜,如何能不怪?
只是,要一個人懂,又是多么難的一件事呢?
從前,覺得很難很難,現在,依舊覺得吃力。
如何才能算懂得,又如何懂得?
每個人經歷的事情,所處的位置,以及自身的條件,都各有差異。
雞同鴨講,對牛彈琴,夏蟲不可語冰,都是客觀的存在。
不同的個體,想要懂得,談何容易?
這也是為什么會有人發出“人生在世,知己難求”感慨的原因吧!
后來,也慢慢的懂得了一些,其實懂得也不是那么客觀。
更多的不懂,并不是因為見識不夠,或者經歷不同,而是自己的選擇。
從一開始就不在乎,怎么聽得進別人說什么?
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懂,沒想去了解,至于別人說的是什么,又怎么會去思考呢?
其實,生活中的大部分還是相似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能坐到一起吃飯聊天的,經歷能有多不同呢?位置會懸殊多少呢?
而且人世間的冷暖,真的有多少本質的差異嗎?很少吧。
每個人的感知雖不同,但大致還是有共性的,只不過程度的深淺,只不過認知的深淺而已。
如果在乎,如果細心的說,會好奇,會發問,會關心,那些真的不能理解嗎?大部分的不理解,不過是自己壓根就不愿意去懂罷了。
所以,現在再遇到別人說不懂時,我不會再嘮叨個不停。
解釋再多,再用心,如果對方不在乎,那也是白搭,浪費口舌而已。
所以,“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我又怎么能怪你?不會怪的。
只不過是在乎的人不在乎自己,就像愛一個人,是自己的事,能怪誰呢?怪自己吧。
04.
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如果不多想,如果不奢望,大概也不會有什么不同吧!
不去思考,不去理會,誰能打擾誰?
你永遠不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道理我們都懂的,只是真心喜歡一個人,如何能無動于衷?
如果愛是相互的,那么一廂情愿,又怎么算是“愛”呢?頂多算是“戀”吧,貪戀,苦戀。
以前總想不通,那些熱淚盈眶的人,為什么就那么敏感?
后來,慢慢經歷多了,我知道,不是他們敏感與否,而是經歷過,慢慢就懂了。
之前不懂,是因為自己從未用心想過。
后來,慢慢的也懂了,再看到熱淚盈眶的人,學會遞上紙巾,然后默默的去思考。
不是我們多么脆弱,不是我們就多么不同,而是有些事情如果自己不去經歷,真的很難想到,甚至都不會往這方面去想。
事實上,人和人哪有那么大的差別,只不過有些人經歷不同而已,不怪他們多想的。
05.
之前,身邊的一個朋友,遇到了渣男。
我們都各抒己見,想盡辦法去“勸退”、“勸分”。
我們不懂為什么她要那么固執,或者說那么幼稚。
后來,這個事情過去很久,自己親身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別人說起當初我們拿來說她的那套說辭,才明白,我們當時不過是“旁觀者清”。
無他,如果不是親身經歷,誰能“感同身受”?誰能設身處地的去想?
所以,為什么說旁觀者清?無他,不過是風輕云淡的將一切事情簡單化,不多想,不多“體味”。可深陷其中的人誰能做到這般輕易呢?
所以,后來,再遇到這類事情,我不愿多說。
是的,能說什么呢?
如果一個人真的深陷其中,幾句話能起什么作用?
如果幾句話能起作用,那誰還會有那么多憂愁?
06.
再回到思考的起源:愛情為什么要去證明?真心是什么東西?
也許一開始我就錯了,愛情需要什么證明,為什么要去想真心是什么。
愛情不需要證明的,身在其中,比誰都清醒。
愛誰,不愛誰,哪有那么多的不確定?
時間久了,慢慢就懂了,如果不懂,也許只是時間不夠,要么就是自欺欺人。
至于真心是什么東西?外在的,內在的,如果從未表露,那就不必理會了。
把一切交給時間,該來的總會來的。
真心是什么?如果非要追問,終將陷入邏輯的深淵。
不該問的,真心,愛情,都不該多問的。
真心原本就是真情流露,自然流露,不需要定義,沒有標準。愛亦如此。
一切都不該問的,問了也只是徒增煩惱,不問反而能明白“真我”。
07.
所以,愛誰誰。
真心對誰,真心是什么,都是拿自己的標準去選擇。
失之我命,得之我幸。
坦蕩蕩,真我,本我,該去嘗試,才能明了。
一切合適不合適,終究還是需要親身去驗證。
謝丹儒
2017年12月于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