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童話中,女孩只要遇上王子,一切都能起死回生,現在情形怎么不一樣了呢?
傻姑娘,你遇上的是人魚公主里的王子啊!
古人云:“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是不是這人間,凡美麗的好物,都披著絕美的外衣而來,給一場盛大卻短暫的恩賜,然后徹底消失在茫茫穹宇之間,如煙火,如泡沫?
如若愛情是人間最美妙的情感,那它的存在,是否永恒?
我試圖從亦舒的《薔薇泡沫》中尋找答案,卻悲觀地發現:所見所感,皆如夢如幻如泡影……
一、回憶將化為薔薇泡沫,消失在紫色的天空
《薔薇泡沫》是亦舒師太向安徒生童話《美人魚》的致敬之作。
小說背景發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一個名叫馬寶琳的二十八歲未婚女,機緣救下一個叫詹姆斯的西方男子,不曾想男子的真實身份竟是皇室王子……
平民與貴族,東方與西方,橫亙在兩人之間的距離還是讓他們對彼此產生了感情……不過,在度過了屬于他們的短暫的假期之后,一切終將回到原點——馬寶琳將嫁給等了她九年的男人史蒂芬;詹姆斯也要接受家族命運,迎娶比亞翠斯女勛爵……
馬寶琳喜歡人魚公主的童話故事,而她的命運,與之何其相似?
如同她看清命運真相的殘酷獨白:
“我會還原,回到我往日生活的茫茫大海中去,脫離王子,獨立生存,回憶將化為薔薇泡沫,消失在紫色的天空中。”
二、離開你以后,我丟失了曾經的自己
之前從未涉獵過亦舒的文字作品,在看過《薔薇泡沫》之后,突然理解了有個網友對亦舒小說的評價:
亦舒的小說表面題材是言情,但本質主題卻深入到人性、性別等諸多命題,思想傾向、現實深度、人生哲理都超越一般言情小說。
《薔薇泡沫》篇幅不長,十余萬字讀下來,從這本書里獲得的一個最直觀的感悟就是:談婚論嫁要講究門當戶對。
在艱難的抉擇時刻,馬寶琳有牽起詹姆斯的手,選擇與他并肩前行;詹姆斯也有向他的家族進行抗議,反對皇室聯姻,但,敗給了現實,不是嗎?最后,詹姆斯結婚了,站在他身邊的那個穿著白紗蕾絲的新娘,不是馬寶琳……馬寶琳坐上了回大洋彼岸的飛機,從此,二人的交集趨于兩條平行線。
看似一切什么都沒有變,就像他們未曾認識彼此之前,但他們都懂:質本潔來不曾還潔去,愛情,在你離開我以后,我就已經不是曾經的自己了……
三、生活中充滿了失望,我或許倔強,但從不任性
亦舒的小說不是一味的談情說愛,她在她塑造的愛情里摻雜了很多物質性,比如金錢、階級、門第,但這些并沒有削弱人們對愛情的憧憬,只會加深讀者對愛情愈漸理性地解讀。
《薔薇泡沫》里男女主角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曉得愛情是怎么回事。”
“不曉得也罷了,還不是照樣結婚生子,毫不相干。”
在亦舒看來,結婚和戀愛是兩回事。
這個世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產生愛情的時刻,水到渠成步入婚姻的殿堂,也不是所有走進婚姻里的人,都能將愛情的芬芳延續至開花結果。更有甚者,不知愛情為何物,失足踏入婚姻圍城,不過是為了繁衍后代亦或者找一個人陪伴自己終老……
小說中的女主角馬寶琳好勝、倔強、虛榮,就是這么一個物質女,在愛情面前亦然斂住了自己的鋒芒,她想,奧哈拉的話是對的,“做人要含蓄點,得過且過,不必斤斤計較,水清無魚,人察無徒,誰又不跟誰一輩子,一些事放在心中就算了。”
亦舒總把一些人和事看得太通透,以至于在不盡人意的結局面前,過程的美好可以忽略不計。
輕輕掩卷,腦海里很應景地想到了鄧紫棋的《泡沫》,歌詞唱道:“再美的花朵,盛開過就凋落;再亮眼的星,一閃過就墜落;愛本是泡沫,如果能夠看破,有什么難過……為什么難過,有什么難過,全都是泡沫……”
淡淡的憂傷像一股迷霧,在心底四散,悲從中來,卻找不到出口。
《金剛經》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愛情亦如是,那就這樣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