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一】1·1
「原文」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古代指演習、實習。現代一般解釋為溫習、復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海天心得」
1、
《論語》第一篇《學而》,開篇三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凡是上過學的人應該都知道,在課本里大家曾經學過,恐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都多次見到過。
這三句話,非常具有哲理意義,對人的人生實踐也有很大的積極意義,每一句都可以作為座右銘使用。特別是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有很多的人引為學習方法,而且效果非常好。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事情往往也就復雜了。對于這三句話,也有很多的解釋和思考,意思也不盡相同,但都有道理。話說沒有道理的說法也早就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里被駁倒了。
歷來最常見的解釋就是:“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
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其實對這句話,海天認為根本不必苛求有沒有賓語。我們一般人學習古代典籍,主要的目的應該是什么?海天認為首先是修心,其次才是修學問。所以在學習理解古代典籍的時候,重要得是要結合自己的思想和實際,認真、辯證思考,看自己能否有所得。如果哪一種解釋對自己的意義更大,或者說對社會生活的意義更大,就采用哪一種意義。修學問,本身就如同我們在學習時參閱不同的參考書、資料一樣,是為了開拓眼界和思路,借鑒別人的思考,來增益自己的學習和思考,不能本末倒置,苛求字詞句的意義無法自拔。但是也不能不去了解字詞句,那樣就會思路淺薄。
從這個意義來說,不論賓語是什么,當別人對自己不了解甚至是誤解時,自己都不要惱怒生氣、怨恨別人,這是一個關乎人的格局的問題,是君子的標準。什么是君子?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到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君子都是一種接近完人的道德標準高尚的人,是全社會尊敬、贊揚的對象。
3、
還有人認為,這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并不連貫,不符合一個整體的語境,所以提出其他的解釋。據《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一篇文章,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從這種解釋來看,三句話的哲理意義的層次一下子拉低了,失色不少,主要的意義全部集中在第三句的高度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解釋不是好的解釋。
4、
在這里或許有人會對海天的思考方式質疑兩點:
一、哪種解釋意義深刻、有用就解釋為哪種意義,是實用主義,不是科學的方法。海天澄清:一者實用主義不一定就是一種壞的方法,看怎么用了,用在何處了。難道我們學習不是為了獲得對自己最有意義的知識和思維嗎?再者,海天的思考方式實質是主張在多角度辯證看問題的基礎上去粗取精,獲得最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對自己最有利益的東西,更不是符合自己趣味的東西。
二、不追求字詞句的解釋是不求甚解,不是嚴謹的治學態度。海天澄清:海天的學習方式不是不追求字詞句的解釋,而是不贊成為了解釋而解釋,比如對這三句的解釋非要搞成一個連貫的語境,海天認為就是舍本求末了。同時,海天認為應該盡量多的參閱一些對字詞句解釋的參考書,獲取更多、更適合、更接近原文的解釋,這樣更有利于拓寬思路,畢竟孔子比我們一般人的水平都高得多。
5、
“學”,這里有人認為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即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也有人認為是指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不論何種解釋,都需要實際操作,用演習、實習來驗證。何時演習?適當的時候。以上就是在字義上接近古義的解釋。“時”,指適當的時候,是副詞。“習”,指演習、實習。那么從這個解釋上講,學而時習之,就有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意義,是非常深刻的道理。
把“時”解釋為時常,把“習”解釋為溫習、練習,是朱熹的解釋。有人指出朱熹是拿字的今義去解釋古書。但是朱熹的解釋,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解釋,特別是作為一種學習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去借鑒、吸收。這種解釋也是我們現在最常用的解釋。
有朋,一本作“友朋”。“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同門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古代交通不便,志同道合之士從遠處來見,可以暢談、探討志向學問,當然是非常令人高興的事。
總之,這三句提到以正確的學習方式方法為樂事,交友要志同道合、做人不怨恨別人的不知和誤解,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深刻道理。
文:海天大路
下一篇? ? ? ?誰是誰的根本?|《論語》一得1.2
延伸閱讀:古文新說《弟子規》(目錄)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