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劍圣喵大師
01
當你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一定以為我會這么寫。
第一部分,我來個故事,有個很糟糕的人,死皮賴臉求我幫忙,我又不好意思拒絕就答應了,最后被人坑的半死。
第二部分,我再來個故事,有個半熟不熟的人,也來找我幫忙,我覺得很為難就拒絕了,結果對方立馬就翻臉了,到處去散布我的流言。
接著,我充滿情緒地開始進行道德批判,怒罵這樣的人是人渣,然后拼命宣揚自己的艱難與不易,喚起讀者的共鳴。
然后,我扯點什么名人說的名言,之后歸納本文中心思想:對于賤人不要心軟,要毫不猶豫地拒絕他們,不要給他們留任何余地,不然他們會像牛皮糖一樣粘著你。
最后,我給文章起名《致LOW逼:我憑什么要幫你?》。
于是這篇文章火了,情緒宣泄到位,引來無數粉絲關注,我立即賺的盆滿缽滿。
說實話,我不會寫這樣的風格,也沒有那個能力,我更愿意從心理學的角度理性的探討這個問題,即便這樣的文章影響力很有限。
我想說的是,《致LOW逼:我憑什么要幫你?》本身就是一種情商低的表現,對于那些為難你的人,你就算把天下最難聽的名詞架在他們身上,再有千萬人支持你,他們照樣誣陷你是“寡情薄意”的人,甚至直接對你進行攻擊。
其次,你突然情緒爆發,一種強大的戾氣圍繞著你,你從一個討好型性格的人,立馬變成一個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鐵公雞。
一個人突然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那他只是從一個坑掉進另外一個坑里。
如果你拒絕了一個人,不僅引來很大的麻煩,又背上沉重的情緒包袱,這種拒絕的糟糕程度也許還不如勉強接受。
還是說,你們更執著于對錯?
所謂情商高,是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能深入思考自己情緒出現的原因,從而產生多種選擇,而不是跟著原始情緒走。
這樣經過現實認知的情緒,能有效指導你的人際社交,最大化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把形勢導向有利于你的一面。
拒絕一個人,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堅決越好,而是讓別人舒服越好。
拒絕不需要撒謊,也不需要斷然拒絕。而是要恰當運用拒絕的策略,要能推掉力所不能及的請求,還不要讓對方難堪。
例如,某網友表白被拒,女孩說:“你想和一個不喜歡你的人在一起嗎?”
我頓時覺得女孩情商高,但男孩又接著說:“我會努力讓你喜歡上我的。”
女孩又接著說:“我真希望我喜歡的那個人,能像你一樣這么認真!”
男孩還是不死心:“是的,你選擇我吧,那個人不像我對感情那么專一。”
女孩又說:“不,我和他,當然還有你,我們都是對待感情很認真的人。”
男孩終于放棄,順便一提,我覺得這個女孩最優秀的一點就在于,哪怕她再無聊再難受,也不會找這個他已經拒絕的男生傾訴。
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什么拒絕不掉的事,很多時候傷害別人的也不是拒絕本身,而是有些人不接受也不拒絕的曖昧態度。
也不要總把請求你幫助的人看做洪水猛獸,畢竟國民女神、國民老公們,一般是沒什么興趣來找你的。
02
條叔是一個自媒體大咖,同時也是我的好友,某天我們同時接到一個綜藝節目的邀請,讓我們擔任節目嘉賓。
于是我和條叔都填寫了報名表,還錄制了參賽視頻。
結果,我兩都被這個節目拒絕了。相反,節目選擇了另外一位自媒體同行。
節目組負責和我聯絡的編導,給我的答復是:“喵大師,我是盡力跟領導推薦了,但是領導喜歡那種能吹拉彈唱的,我相信你臨場表現肯定好,但你錄那視頻太正了,一看就是傳統的老師講課!”
我雖然精神受到一定打擊,但痛定思痛,我覺得編導說的有一定道理。我決定以后再有這類邀請,我COS個亞瑟或者宮本武藏之類的角色進行錄制,畢竟我短期內學個樂器是不行了,干脆靠夸張的衣服來表現吧,本身劍圣也是個游戲名詞,符合我的角色定位。
但條叔和我的反應就不同了,條叔對這件事無比憤怒,條叔認為節目請的那人是個什么垃圾,粉絲沒他十分之一。估計導演眼瞎了,要么就是收錢了,他早就知道這伙人已經勾結在一起了。這種垃圾節目要是上映,看他不寫文把它批死。
我就奇了怪了,我經常看條叔的文,他的三觀和我應該相差不大,而且也很理性,在被節目組拒絕一事上,態度反差和我相比實在太大。
聯系他的是另外一個編導,我看了下編導拒絕他的話語,我覺得問題就在里面。
“條叔,不好意思,回復您晚了。我們節目組覺得,這個節目不能很好的把您的特色展示出來,我們希望下一次能有更好的節目同您進行合作。”
確實,這位編導雖然語言上看起來很客氣、語氣也妥當,但這是赤裸裸欺負條叔的智商。
首先,這種言辭不真誠,你我都知道“不能展示特色”只是一個托辭,那你倒是告訴我,你選擇那人特色在哪里?至少在條叔心中,那人粉絲沒他多,所以不如他強。
其次,“下一次和您合作”就像“改天請你吃飯”一樣,請問下一次是猴年馬月?
類似我和條叔這種常年寫文,對信息比較敏感的人。第一個編導的拒絕方式就遠比第二個編導的來的舒服,我們能從后者身上感受到更多的拒絕,至少前者在感情上似乎和我們是親近的。
用心理學解釋,第一個編導使用的是“明確拒絕”,它說清了拒絕你的關鍵原因,第二個編導使用的是“模糊拒絕”,會因為顧慮對方面子,而把關鍵原因省略。
Downey和Feldman提出過拒絕敏感的社會認知模型,所謂拒絕敏感指的是,個體能準確預期他人行為中的拒絕,以及對拒絕過度反應的一種傾向。
不得不說,不知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的原因,當代青年在拒絕上普遍都很敏感,因為被拒絕,惱羞成怒甚至殺人事件很多,我曾經寫過《最好的教養,就是學會被拒絕》。
但仔細分析這類事件,我們能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兇手并不認為受害者“明確”拒絕了他,網絡上有很多聲音也認為受害者在吊著兇手。
心理學家Gembeck MJ,Nesdale D等在《Journal of Adolescence》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有如下結論:拒絕敏感度高的人,如果接受到明確拒絕,他傾向認為自己不行,如果接受的是模糊拒絕,那他傾向認為拒絕他的人蓄意傷害他,內心深處會產生攻擊對方的意愿。國內學者劉燊,趙艷林也發現,拒絕敏感在大學生認知評價和情緒調節中起重要作用。
所以,對拒絕敏感度高的人,請一定不要使用模糊拒絕,要使用明確拒絕。雖然大部分人認為模糊拒絕顯得更禮貌,這會讓別人覺得你正在戲弄他,甚至是故意的。
拒絕敏感度高者有如下特點,自尊水平高、依戀程度高、最典型的是,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形成“自驗預言”,他們會這么想:
“她應該是不喜歡我了,你看我發給她的消息,半個小時都不回,一定是把我當備胎了,我要好好問問她,看看我們關系出了什么問題?”
“果然,她說她不想討論這個問題,被我說中了吧!哈哈,看我多機智........等等,我為什么這么難過?天啊,你說她為什么要拋棄我!”
如果在戀愛中,你被對方感知到有這種思維,你的感情基本宣告結束了,相信我。
03
此外拒絕別人還有二個小方法。
(1)限制條件法
朋友和我聊天時告訴我,他發現日本人很喜歡用一種拒絕方式,那就是先接受正當你高興時,他提出限制條件,繼而拒絕。
朋友邀請日本朋友去居酒屋,日本朋友高興地說:“太好了,我早就想念那里的清酒和壽司了,那可真是人生的享受啊。”
但他立即又說:“要不是我今晚必須去打工,我一定跟你去了,改天我清閑時再邀請我吧!”
當然,朋友之后又邀請,卻發現這個日本朋友總是“不清閑”。不知道為何,我這個朋友卻不會感覺生氣,似乎很多身邊人都習慣這樣拒絕別人。
限制條件法的流程是:反饋對方的內容(表示自己認真傾聽了對方的意見)→→要不是因為某個條件不滿足,自己可能會接受(用一種接受的方式,側面告訴別人自己拒絕的原因)→→但那個條件很難湊齊,或者即便到了那個條件,也已經事過境遷了。(避免對方追問,斷了別人的念想)
我有次演講中,無意透露道我認識明星LH,而且有他的聯系方式,結果一群花癡女找我要L明星的微信。
我對一個女生說:“看得出你對LH是真愛,等我下次見到LH時,我問問他能不能給你。不過這兩年我就見過他一次,還只說了十分鐘的話,估計沒這個時間!”
當然,如果女生不死心還是要求你,你就再增加限制條件。
“LH的聯系方式一般只給影視公司或者媒體相關人物,要不你畢業開個電影公司,我們請他出演,怎么樣?”
我知道你肯定要問,對方還是不死心怎么辦呢?
那這種情況,就不屬于人際社交,那是對方需要你強制服從。如果沒有什么重要利害關系,得罪就得罪了,都是第一次做人,我不覺得你比我高級。當然,你是我領導就沒辦法了。
(2)幽默掩護法
我校有個老教師想介紹對象給我,我是這么答復他的。
“謝謝X老師,問題我現在沒有精力脫單啊,現在是00后在忙著脫單,90后多半都在脫貧,我連貧都沒脫掉,脫發到是很嚴重,自己都養不活就不要拖累別人了吧!”
幽默掩護法關鍵在于使用幽默話的語言或者段子,把話題延伸在其他地方。這一招主要適用于,對方可能是隨便一問,或者是出于善意想卷入你的生活。
如果是女生要LH微信,你可以這么使用幽默掩護法。
“喵老師好傷心,難道喵老師沒有LH帥嗎?至少大家都公認,我的云南話說的比LH好。別說了,就讓我一個人默默地傷心流淚去吧!”
如果對方堅持,你就再次繞開。
“對不起,你呼叫的用戶已經傷心而亡,請你關心他后再撥。”
還是那句話,人際關系中有一半的問題和麻煩來自:請求別人請求地過多,考慮別人考慮地太少。答應別人答應地太早,而拒絕別人又拒絕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