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學漢語言文學的人理應是讀很多書也可能是只會讀書而已。
一起玩微信讀書的幾個朋友最初聊天時問我是什么專業的,我便回是搞漢語言文學的。朋友說那應該是讀過很多書吧,不怪書評語言到位精煉。我不知如何回答,心下有些計較:并不是所有漢語言文學的人都愛讀書吧。
當然,現在很多人都開始讀書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反正我的微信讀書里排在前面的都是一星期讀上個十幾個小時的人。所讀的書自然很多是小說而已。
知乎上有一個很火的問答:為什么要讀書?
有人說是為了獲取知識,有人說是為了提高情商,更多的人說是為了享受生活。
我覺得的吧,讀書更多是為了讓自己眉目清晰,這個眉目清晰是性格的獨立和明晰,包括個人建立自己獨立的三觀和邏輯思維能力。英國人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當今社會是考察個人綜合能力的時代,如果拋開背景、資源的因素來看,最核心的是你獨特的思維,即你的思考首先能到抵達別人到不了的角度、廣度以及深度。
我身邊有很多人,大家其實都很希望每天拿出那么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來去讀一些名家大作,豐富自己的思想,讓自己免于世俗的淺薄,但是卻鮮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絕大多數人沒有耐心去看完一本思想飽滿的書,直白的說,大多數思想飽滿的書,無論是像《紅樓夢》或者《百年孤獨》這樣的小說,還是像《自由的倫理》《烏合 之眾》這樣的政治社科著作,對那些沉浸于電視劇,綜藝節目或者娛樂追星的人來說,這樣的書通通都是丑陋的老婦。遠不如看一本時尚雜志或者一本 三流寫手的網絡小說來的痛快。
讀書其實是很節能的一件事。因為我們的智慧也是生命,在輸出與創造的同時,也需要休憩,需要食物。閱讀是靈魂的飽餐。
明代的藏書家謝肇淛說過一句話,很可愛,很質樸,也很有道理。他說,“無事常讀書,一日是四日。若活七十年,便二百八十?!?/p>
我們都在時間與空間當中,有生而為人的局限,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去往的地方,擁有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哪怕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旅行家,也無法用腳步窮極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而在世間蕓蕓的我們,生年不滿百,乘著火箭也無法越過光速,在時間里自由來去。
讀書就像是魔法書里的靈藥,幫助我們超越個體經驗的限制,經由這件事,仿佛去到了更多的地方,見到了更多的人事,明白更多的事理,猶如親歷。
而我們的自我有時候也會是限制啊。當對所懷有的知識很固守的時候,就像是讓自己身處四壁當中。但正如愛因斯坦說自己從藝術與文學中最受益,從陀思妥耶夫斯基處所得的體悟比數學家高斯還要多。馬爾克斯少年時,會從外科學著作讀到會計學手冊。沈從文第一次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是在醫書當中知道了如何解決魚刺卡喉的問題。
讀書也是在墻壁上鑿開窗牖,讓我們洞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見解,從不同的領域中有所收獲,得到靈感,反哺自己的生活。
蘇軾少年時讀莊子,很感嘆,說,“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他說,原來自己從幼年時代起,就和莊子在想著同樣的事情,那些過去心里想的,沒法用言語表達的,都在這書里了。
讀書就是這樣讓我們在途中有了許多的遇見。那些未曾得見的,未曾有幸交談的知己,隔著故紙張,仿佛真的見著了面。你們是有趣的靈魂與生命,也是逆旅過客里的無盡藏,是無盡的人心、感受和手筆,在時間里,結識一場,真的十分榮幸,十分愉快。
清代的張潮說讀書就好像看月亮。在布魯諾那兒,假日讀書仿佛陽光照耀,能夠聞到金黃色的梨子果醬,發出甜絲絲的氣息。愛默生說,打開書的時候,人類最好的精靈也會覺醒。博爾赫斯說,天堂是圖書館的模樣。
古人說,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
愿各位夏日清靜,讀書安心。
ps:凝萌列了一個夏日讀書名目,歡迎私信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