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宵節,家里人聚到一起,包餃子、煮湯圓,婆婆忽然興起要蒸面燈,自從20多年前開始在城里過年,元宵節蒸面燈的這個項目就終止了,小輩的孩子們都沒有見過,一眾人都很期待。
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夜張燈結彩,燈是主角。梁啟超的佳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寫的是元宵燈會的美輪美奐,辛棄疾的千古名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泵鑼懙膭t是元宵節的浪漫。
元宵節除了掛燈籠、觀燈會,還有一個流行甚廣的民間習俗就是蒸面燈。元宵節這天要捏12盞面燈,代表一年12個月,每盞面燈的邊緣捏上褶子,褶子的個數代表相應的月份。然后放在鍋里蒸熟,出鍋時,面燈里會存有蒸餾水,存水的多少則預示著相應月份的降水的多少。
手巧的人家還會蒸生肖面燈,把面燈捏成十二生肖的動物,不同的動物面燈要擺放在不同的地方。狗形面燈放在家門口,讓它保家護院;雞形面燈放在雞柵邊,保佑家雞們不生病、多下蛋;豬燈放在豬圈旁,祝愿家畜興旺;龍燈放在糧囤上,祝愿新的一年五谷豐登。
說話間婆婆蒸的面燈出鍋了,還真是可愛漂亮,一家人稀奇的很,忙不迭的拍照。
還要給面燈做個捻子,細竹簽纏上棉花,搓細,沾上油,這就做成了,插在燈窩中間,也叫燈芯。面燈里倒上花生油,用打火機點著燈芯,燈就亮了,發出橘紅色的溫暖的光。婆婆招呼孩子們用面燈照一照,十五的面燈照照牙不生蟲,照照眼不害眼。
油燃盡了,剩下一節燒過的捻子,黑色的,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婆婆挨個瞧瞧,說著這個像棉花,那個像玉米,捻子的形狀像什么,則預示著來年會豐收什么。在農耕時代豐收是人們最大的期盼,而今物質豐富了對此的關注也就淡了。
面燈還是一種吃食,點過的面燈要存放到二月二再吃,可以在鍋里加熱,可以切片做湯,也可以切片炒菜,吃了面燈寓意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是否真的這樣,好像無法考證,這應該是一種美好的希冀吧。我想到馬云的名言:“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忽然覺得這話的道理其實人們自古就知曉,夢想從來都在,它是人活著的理由。
面燈的火苗歡快地跳動著,不時綻放出漂亮的燈花,油煙在火苗上空聚攏成細細的煙絲,空氣中漸漸彌漫開煙油的味道,熟悉溫馨,還有些許的浪漫。
這面燈點亮了新一年的夢想,照亮了新一年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