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第一個孩子出生了。
作為母親的她,承受了劇烈的疼痛。這種斷了肋骨的痛卻在她看到自己孩子的時候忍住了,還艱難地微笑了。
她悉心照顧著自己的第一個孩子。為了讓孩子能喝上健康的母乳,她必須每天保持一定的營養飲食。但是在一個家族式的飯餐下去取得足夠的糧食攝入,是如此地艱難。這個飯桌前人數眾多,加上整個家族的微薄收入,每天最多只能保證有一餐里有一盤不夠瓜分的肉,一盤青菜平均到每一個人的口里,也就三兩條了。她出于私心,小心翼翼又不能慌亂地把一天里唯一的一餐肉盡可能多地慢慢地夾到自己口里,以確保每一天的蛋白質攝入量。同時,每一餐都讓自己吃到飽。唯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給孩子充足的母乳。
當她以為自己為這個家族帶來了一個新生的男孩之后,自己會得到這個家族的認可和尊重。就算沒有得到全家族的尊重,起碼自己的丈夫會更疼愛自己一點。
然而,事與愿違。
因為她已經不在懷孕期,還仍舊像懷孕時那樣吃如此多食物,所以被婆婆冷眼相對惡言相向。家族里的其他人就跟得了魔咒一樣,都模仿著婆婆的腔調對待她。丈夫也沒有變得更疼惜她,反而和家族里的其他人一樣,依舊嫌棄排擠她。他們愛的只是那個乳臭未干的男孩子。
她給了這個家族美好的新生命,卻沒有爭取到這個家族哪怕一絲一毫的尊重與認可。她傷心欲絕、悲不自勝。想過要離開,又放不下她愛的這個孩子。
“我的孩子是如此地可愛,這對水汪汪的大眼睛呦,嘟嘟的小嘴巴呀,粉嫩粉嫩的皮膚,叫我怎么舍得離開你。”她看著孩子,微笑著,眼睛彎成月亮,仿佛那些悲苦都未曾來臨。
1995年,第二個孩子出生了。
那是她第一個女兒。
當她看到自己的女兒第一眼時,眼里的淚水在臉頰兩旁流了下來。“多神奇呀,我有一兒一女,多少人都會羨慕我的。”她這樣想著,淚水在一邊流著。
日子還是如以往一樣過著,不同的是,她多了一個漂亮的女兒。因為兒子才兩歲,除了每天給女兒喂養母乳,還得給兒子喂奶粉或者稀飯。要忙起來的事就更多了。
每天被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煩擾著。一會兒子打翻了水果,一會女兒哭著要母乳,一會要換尿片了,一會又要抱著他們哄著入睡。后背睡著的是兒子,前胸睡著的是女兒。
雖然更忙更累了,她卻沒有因為這些事而惱火。她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有一兒一女,都健健康康的,還長得那么帥氣和漂亮,所有的辛勞都值得付出了。
1997年,第三個孩子出生了。
家族里的人都圍過來,急切地想知道這次生下來的是一個男孩還是女孩。當他們得知是那個新生命是一個女孩時,便告訴了她,就離去了。大家等待的興奮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后,蕩然無存。
婆婆是家族中最失落的人。婆婆嫌棄女孩,看著第一個孫女出生時,就沒那么滿意,得知第三個孩子還是孫女,就直接表現了不滿。婆婆原本就是這樣不待見她的人,現在就更加不喜歡她了。
家族里的人和那個不愛她的丈夫的看法影響了她。在第三個孩子出生后,她把養這個孩子當成一份沉重的責任,不再是那般歡欣。原以為自己會像對待前兩個孩子一樣好好養育和愛護第三個孩子,可她知道自己做不到了。她感到撫養第三個孩子是那樣的無助和疲倦。
1998年,第四個孩子出生了。
家族的人又圍了過來,他們笑顏逐開,嘰嘰喳喳地恭賀還躺在床上的她。看著這些人的表情,她就知道,自己生下了一個男孩。
被這樣傳統的思想浸泡過的大家庭,似乎向來就懂得夸贊能生出男孩的婦人,也向來喜愛男孩,鄙棄多余的女孩。
她深知這些人的脾性,也受到這些脾性的一些影響。
她細心照顧第四個孩子,她的眼睛像看到希望一樣閃著光。她知道,家族里的人對她沒那么冷漠了。丈夫雖然仍舊不愛她,但看到這個男孩,丈夫對待她的態度變地溫和了些。
多年后,第三個孩子問她,為什么要生這么多孩子?她回答,因為你的父親喜歡孩子呀。
原來,她的留下,還因為這一份愛。這份愛似乎從來沒有得到回應,但她卻依舊愛著,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