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某個春日的午后,陽光透過杏樹的枝葉,斑駁地灑在庭院里。孔子閑坐,身邊圍著幾位得意門生——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
孔子和愛徒們閑聊:“因為我的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不要因此就不敢說話了。平時你們往往說:‘人們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來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有什么理想志向?憑什么為人所用呢?”
子路自信滿滿,想用能力改變世界,第一個搶答:
“一個擁有一千輛戰車的中等諸侯國,夾在大國之間,遭到別國的侵略而發生戰爭,緊接著又發生了饑荒,讓我來治理它,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勇敢善戰,而且懂得明辨是非之理。”?
千乘之國,攝(niè)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接著,冉有謹慎開口:
“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讓我來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讓百姓豐衣足食。至于禮樂教化,那就要等待君子來做了。”?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sì)君子。?
公西華呢,他更謙虛:
“不敢說我能做到,但我愿意去學習。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天子與諸侯祭祀或會盟會面之事,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司儀官。”?
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 。
最后,曾皙(名“點”)正在一旁鼓瑟,聽到老師問自己,瑟聲漸止,他放下瑟站起來回答(多么尊敬師長!),說我和他們三個所說的都不一樣,孔子笑著說,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聊聊理想而已。
聽老師這么說,他就坦率地回答:
?“暮春時節,春天的氣候已經穩定了,我們換上春裝,和五六個朋友,帶著六七個小童,在山東沂水的溫泉里洗澡沐浴,在舞雩壇上吹吹風,然后一路唱著歌歸來。”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 舞雩,是古代筑臺祭天求雨的地方),詠而歸。
孔子聽完,喟然長嘆:“我贊同曾皙啊!" ? ?(?吾與點也!)?
聊完天,其他人都走了,曾皙留在后面問孔子:“老師,您為什么要笑子路呢?”
“治國要用禮,可是他的話毫不謙遜,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么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就不是國家大事呢?難道公西華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諸侯祭祀會盟,這不是諸侯國家的大事嗎?公西華說自己做小相,那么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孔子如是說。
這場對話,記錄在《論語·先進》篇中,史稱"侍坐章",它是《論語》中自成段落的最長一章,記錄了孔子與四位弟子有關志向抱負問題的討論。
先是孔子提出問題,接著是學生們暢所欲言,最后由老師總結,對學生的發言做簡短的評價。這是孔子的“有教無類”地教育學生的一次完整的記錄。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生的才能、特長了如指掌,這是一位和藹可親、平等待人、循循善誘的好老師。
這么看起來,子路那就是個直男,性格非常的直爽豪放,而且有點小小的自負,不過志向可是很遠大;冉有和公西華可就表現得很謙遜了,說起話來小心謹慎,不過話雖低調,實際上抱負不小。
曾皙呢?這是一個與眾不同,淡泊灑脫,但又尊師重教、好學勤問的人。而他的回答,為什么就得到孔子的贊同了呢?這就成了我和孩子的爭議之處了。
孩子說,他們老師有一種解釋,曾皙說的能舉行“雩祭”,說明已經天下太平,有人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無道,而曾皙推崇古代祭天求雨的的儀式,即“雩祭”,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種遵循古禮的太平盛世,自然令孔子心生向往。
但我是比較認同另一種看法的:有人認為,孔子當時周游列國,雖懷抱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卻處處碰壁,備受冷落,先生自然不免落寞。曾皙希望過淡泊的生活,潔身自好,安貧樂道,這個很符合孔子曾說過的“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的退隱之心境。
也許這就是讀書的樂趣,尤其是古文,答案遠不止一種,只要不超出當時的時代特點,各自的道理都不能算錯。(當然,考試還是按老師的解析來的好?)
說點小知識: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有格言警句的特點,含有深刻的哲理與教育的意蘊。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今本《論語》共二十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出身很貧窮,做過管理倉庫、管理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曾任大司寇(春秋時期的大司寇主要負責司法和刑獄事務)。后來辦私學,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以禮制來治理國家)”、“克己復禮”。他主張“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父和臣子的都要做出符合自己名分的樣子)”,提倡德治,講求“孝、義、忠、信”。他反對殘暴統治,同情人民疾苦。
他整理過《詩》、《書》、《易》、《禮》等古籍,對魯國編年史《春秋》作了增刪潤色。
孔子是儒家學派扼創始人,在我國歷史上有極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