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整整一天的時間,拜讀了,余華先生的《許三觀賣血記》。余華在本書中,放棄了他在30歲之前所使用的語言風格和敘述手法。要知道,他曾經寫下的《往事與刑罰》和《此文獻給少女楊柳》等作品有多么迷幻,殘酷,冷漠。以往的敘述讓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大大生疑:他真像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個真實的世界嗎?那些細致入微,夸張出格,天馬行空的筆調被隱藏了起來,這也是我可以一天將其閱讀完畢的重要原因(他的中短篇小說集《世事如煙》我讀了五天)。
?回到主題,這本書仍就保留了余華最經典的命運式的風格。無論是遭受怎樣的苦難,許三觀唯一可以選擇的方式只有賣血。賣血,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在我這個98年生人的眼里,這種途徑近乎是殘酷的,而許三觀眼里只有漠然。從余華過去的《命中注定》和《難逃劫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于命運這個詞匯有多么強大的操控力。小說開頭許三觀和根龍,阿方開始去賣血,走上了這條路。而小說的中后期許三觀又教會來喜和來順如何去賣血。小說結尾,年輕血頭的出現,更使我感到了一種輪回。賣血,回蕩了許三觀近大半生命的事情依然在發生,會有更多窮苦的人來繼續。許三觀被拒絕賣血,讓他走下了這場輪回。是的,命運弄人,無數人又在重復著命運,它肆意地為這些人物安排了出場和落幕。但這種命運的重復卻無法使我們產生違和感。我們處在高速變化的迷霧中,但路卻是一個未變的圓車道。萬年不變的三十五元賣血錢也是賣血者輪回的忠實見證者。
?反觀《許三觀賣血記》出場的各個人物,其鮮明的性格為文章增色。許三觀,一個擁有者農民一樣的勤奮和老實。他也像一個典型的中國舊時代的人,他敬畏著上天 害怕坊間的風言風語,善良,對自己的子女有著淳樸的熱愛。同時,他也在逐漸成熟,他懂得了如何去做好一個丈夫,父親。在無窮的艱難和動亂中,許三觀仍舊保持著基本的冷靜和理性。他的妻子許玉蘭同樣擁有著中國舊社會女子的所有稟賦。苦難是讓人物生動起來的催化劑,是賦予這個家庭的符號。但把鏡頭拉遠,這種苦難是每一個人都曾經歷過的,誰家沒有病人?沒有闖了大禍的頑皮孩子?它是時代的音韻。
?《許三觀賣血記》中的整個故事仍在‘舊社會’里徘徊,我并不否認我們在高速發展,但人們的思想,心理,卻仍未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許三觀發出了“以后家里遇上災禍怎么辦”的無奈之言。雖說本書成于1995年,但仍舊告訴著執政者未來著力的方向:讓這些可憐又可愛可敬的人擁有足夠的幸福感,不再像許三觀。同樣,我也更情愿把中國在公元2000年以前的歷史定義為'舊社會',因為人民的思想如同過去,和上千年的心理不謀而合,我也期待著擁有更加嶄新的未來。許三觀是一個社會變軌的產物,我很期待哪一位作家可以寫出真正變化后的中國。
?余華在韓文版自序中提到了平等,可我始終無法感受到所謂的平等。一個無路可走的人選擇這條路走,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個人墜下和躍起的故事。我并不認可許三觀心中寄生的無奈心理所產生的舉止是一種平等,而是他沒有能力去改變。
?許三觀歷經十次賣血(其中有些情節我不知道可否算入),他這十次都直接影響了他的生活。余華以輕松的筆調講述了殘酷的世事,他獲得了喝彩。不可否認,他的這部作品堪稱經典,一個賣血的男人,他的抗爭史,一代甚至數代的抗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