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一個披著紅披風的小男孩站在土堆上,居高臨下地對其他孩子說:
“你們誰再敢說,我就把你們全部打成肉泥!”
他比其他孩子黝黑健壯,精力也充沛。
挖地道、玩打仗,喜歡打打殺殺,偶爾也欺負人,不遵守規則。
上課時,他一定要把腳蹬在桌子上。
小伙伴被他打哭,氣得要打110,他冷靜地說:“我打死你,你就沒辦法打電話了?!?/p>
眾家長不堪其擾,找到幼兒園園長勒令他退學。
這是5歲的池亦洋。
12年后,一個少年代表中國站在了橄欖球全球聯賽的賽場上,為國爭光。
賽場上,他和對手激烈角逐,與隊友配和默契。
訓練場上,教練把他當模范,讓他給隊友示范動作。
他申請了美國的學校專門學習橄欖球,與寄宿家庭親密無間,擁有許多朋友。
這是17歲的池亦洋。
池亦洋出生于2000年后。
一位叫張同道的導演花費十余年,用相機記錄下芭學園中十幾個孩子的成長,其中池亦洋的成長經歷最具代表性。
去年9月3日,這部橫跨12年的紀錄電影《零零后》上映。
在感嘆池亦洋從一個打人的小惡霸蛻變成一個為國爭光的英雄時,不禁想要探知是什么樣的教育培育了現在的他。
你會觀察孩子嗎?
芭學園大李老師指出現在教育的弊端:“我們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環,是觀察孩子。”
當家長們共同投訴池亦洋,希望他退學時,大李老師堅決否定了這個建議。
她說了一句話:“我連續觀察了池亦洋3周,觀察到的結果是——池亦洋給所有人樹立了一個男性的榜樣。”
大李老師看到,雖然池亦洋行為有些霸道,但他創造力十足,總能想出好玩的新游戲帶著小伙伴玩耍,別的孩子很愿意加入他的隊伍。
池亦洋身上頗具英雄主義的領袖氣質值得肯定。
此后一年,大李老師一直在引導池亦洋,幫助他構建規則,與別的孩子友好相處。
這部分內容在張同道導演的18集紀錄片《成長的秘密》中展現得更為詳實。
芭學園發生了“搶棍子”事件,池亦洋搶走了同伴劉炳棟的棍子,劉炳棟大哭。
老師們幫助劉炳棟一起向池亦洋要回,池亦洋惱怒,揮著棍子要打人:“我要把你們都打成肉泥!”
大李老師沒有批評他,也沒有直接奪回他手中的棍子。
而是溫和地告訴他一個事實:“如果我們大家一起打你,被打成肉泥的將會是你?!?br>
再三溝通下,池亦洋終于還回了棍子。
風波平定后,大李老師分析了池亦洋搶棍子的原因,這是她觀察和思考后的結果。
原來,池亦洋跟隨父母去外地旅游,已經15天沒來幼兒園。
這一天是池亦洋重返幼兒園的日子。
過去,池亦洋一直是孩子中的老大。
但當他回來時,驚訝地發現幼兒園中的局勢已變,小伙伴們有了新的“頭領”,新的玩伴,不再唯他馬首是瞻。
池亦洋意識到危機,馬上開始籠絡昔日的“部下”棟棟,把自己象征王者地位的紅披風給他,還俯下身給棟棟系鞋帶。
大李老師說:“棟棟發現自己可以控制池亦洋了,但池亦洋也馬上開始控制棟棟,因為棟棟已經有反抗跡象了。”
池亦洋并不需要那根木棍,他只是想通過爭奪棍子施展他的權利。
可能在許多人看來,搶棍子是非常幼稚的舉動,哭喊打架也是胡攪蠻纏。
但大李老師卻能透過這個舉動察覺到更多:
領導地位不復存在的失落與不習慣,實行懷柔政策想要重回領袖地位的小心思,控制和反控制......
原來,簡單的沖突也有這么微妙和復雜的心理。
在看到大李老師代入孩子的視角,仔細觀察與分析,為我們描述孩子每一個動作的心理意圖,描述我們已經有些陌生的兒童世界時,導演張同道明白了:
“憑借身體和年齡的優勢,居高臨下地俯視這一代新生力量是多么野蠻的傲慢!”
你的孩子沒有你想的那么糟糕
池亦洋又惹禍了。
嚎啕大哭的佳佳向老師告狀,池亦洋打他。
池亦洋拒不承認,氣急敗壞的孩子要打110報警。
池亦洋不以為然,還冷漠地反唇相譏:“我把你掐死,你就打不了110了?!?/p>
大李老師先安撫了佳佳的情緒,告訴他:“如果池亦洋要掐我們,那我們是可以報警的,是池亦洋不對?!?/p>
又明確告訴池亦洋規則“掐人是不對的”。
接著,大李老師仔細地詢問雙方,是誰先打的誰,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
在調查的整個過程中,大李老師沒有簡單判斷,而是仔細傾聽。
“我打著玩的”、“我想把帽子給他”、“我想低頭讓他自己摘”。
在孩子訴說的過程中,他們的情緒得到了疏導和宣泄,對彼此的敵意也不那么大了。
心理學家張怡筠曾說過:
“只有惡意傷害別人才能稱作欺負,而6歲以下的孩子發生沖突,并非大人常理解的是非對錯問題?!?/strong>
池亦洋雖然過于好動,會傷到小伙伴,但同時,他對磕磕碰碰、小伙伴的誤傷卻大大咧咧,不太計較。
一些有著“不良”行為的孩子,其實并沒有那么糟糕。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句話是大李老師提出的。
言下之意是,教育應該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量身打造,并隨著孩子的變化及時調整。
在一開始引導池亦洋更好的與同伴相處時,池亦洋的不配合使大李老師感到阻礙。
她愈加細心地觀察,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池亦洋有個英雄夢,他率領男孩子們立正、站軍姿、敬禮、唱國歌。
用木棍當槍,趴在土堆上監視敵人,匍匐前進,仿佛在戰斗。
大李老師敏銳地發現池亦洋的特點:領導能力強、想當領袖。
根據這個特點,大李老師在實際情境中對池亦洋進行了針對性的教育。
當他鬧起情緒命令大李老師聽他的話時,大李老師問:
“你是領導嗎?大家是否任命你是領導?”
并且引導池亦洋換位思考,如果你的領導對你大吼大叫,你會怎么想?
“我們想要一個好好說話的領導?!?/p>
在他因為分配玩具和伙伴鬧起別扭,大李老師說“你做一個領導就要秉公辦事”。
大李老師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池亦洋,要想當一個領導,需要大家認可。
領導不是武力爭先,而是要運用智慧,以理服人。
在大李老師的引導下,池亦洋成長迅速。
(池亦洋調節矛盾)
孩子的不足之處
應該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池亦洋運動神經發達,但在文化課學習方面,非常薄弱。
升入小學后,池亦洋上課聽不懂課,寫作業寫到哭,完不成作業被老師批評。
懊惱沮喪的池亦洋像一只籠中困獸。
直到上了中學,接觸了橄欖球后,他才感到活力又回來了。
然而,橄欖球也換不來文化課的好成績。
面對池亦洋在文化課上的遲鈍,池爸爸池媽媽并沒有為此焦慮暴躁。
池亦洋的爸爸,對池亦洋持開放、支持的態度,給兒子更多選擇,讓他多去嘗試。
也常常反思自己,認為在池亦洋小時候,沒有給予充分的陪伴,希望日后有機會可以多陪陪孩子。
池亦洋加入橄欖球訓練隊,訓練任務繁重,他卻談起了戀愛,跟女孩約會耗費了不少時間。
池爸爸雖然擔心,但并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否定貶低少年人的感情。
而是友好地征求兒子的意見,問他一周要約會幾次,能不能把時間安排得合理一些。
還向兒子分享起自己大學時談戀愛的經驗。
與其說是父子,他們看起來倒更像是朋友。
每個孩子,都在成為他自己
池亦洋的成長給我們帶來啟發。
從他的教育里,我們看到尊重、平等、不斷的學習與調整、自由與愛。
池亦洋的爸爸給孩子足夠的選擇權,與兒子朋友般地閑聊,真切地給予孩子平等和自由。
家長和老師不斷地學習、反思、總結,根據孩子的成長適時調整,他們一直在前進。
在這樣的教育下,池亦洋基于自身的特點,構建完整的人格,在成長中有力量克服困難,在沖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從好勝心強的孩子王,在成長中,學會了遵守規則、利用規則贏得比賽。
他從偶爾欺負同伴的壞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學會關愛他人,精誠合作,變成講義氣的好朋友。
池亦洋代表中國站在世界橄欖球賽的賽場上,唱響國歌“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畫面疊印,他小時候站在芭學園用稚嫩的童聲唱響國歌的情形浮現在觀眾眼前。
成長中有許許多多的選擇,看似不經意,卻全部通向一個方向。
原來,每個孩子,都在成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