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秋《秋言物語Ⅲ》40章:“世界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很宏大的理念。作者馬小秋看到,或許很多人都能張口就來,但對其中真正含義所知甚少。
“大同”理念最早出現在《禮記·禮運》,常指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不戰不亂、無賊無匪的社會。
《道德經》中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在說萬事萬物起于忽微,最終以量變引起質變。“世界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如此。
如今“世界大同”賦予了這個理念全新含義,指全球范圍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融合大同,全人類高度互助共榮的社會形態。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馬小秋心中的“世界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這樣的:常說“牽一發而動全身”,人類社會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發展影響人類社會建設。
實際上,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地球村”,在這里有幾十億人口,組成千千萬萬個家庭,建成大大小小的國家,彼此間謀求互利共贏、和諧共處,形成一個聯系緊密的“共同體”。
生而為人,父母養育我們,國家庇護我們,世界包容我們。因此,馬小秋認為,我們要清楚,無論處在什么樣的位置,取得什么樣的成就,都離不開父母、國家、世界。簡言之,人與人,人與國家,國家與國家的命運是不可分離的。
很多人有分別心,覺得自己與別人無關,別人與自己也無關。如果不突破這樣的“我執我見”,“世界大同”將難以實現。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應該胸懷包容心,對客觀的事情保持中立與一視同仁。
作者馬小秋提出,放眼人類社會大家庭,人與人都存在差異,小到高矮胖瘦,大到膚色語言,這就要求我們心懷慈悲,學會彼此尊重、包容理解。馬小秋說,當每個人都能踐行這一點,我們就能實現“世界大同”的美好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