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探討父母如何看得見孩子的深層次需求,并幫助梳理,如果孩子下次遇到相同的問題,就會一些應對的能力,遇到的次數(shù)越多,就越有能力處理類似的事情,越成長,就越接近自由,或者說有能力面對曾經(jīng)逃避的人和事,越是一種自由。
以前寫過抱怨人格的文章,以為不會再寫這個題材了,后來發(fā)現(xiàn)隨著基本功力的建立,遇到的抱怨人格卻會水漲船高,更加隱蔽和高級。于是,又要重新梳理一下,提高應對能力。
負面的情緒特別具有傳染性,《自控力》上建議每人每天攝入的負面新聞不能超量,不然會很傷身體。當然,適當?shù)挠H友傾訴是一種健康的需要,只要不是反復地、沒有解決辦法的慢性傾訴和抱怨。判斷的適當宣泄和慢性抱怨的標準還是你自己的感受:感到無力、受到傷害、甚至很想回避再和這個抱怨者聊天,說明碰到的就是慢性抱怨者。
其實抱怨者并不打算破壞你的好心情,甚至他們都意識不到自己還能影響到別人。他們只是想通過宣泄獲得暫時的解脫感,他們不會考慮這種解脫感是建立在別人的郁悶之上。所以為了保護自己,盡量減少跟慢性抱怨者相處的時間。但是,如果你的同事、朋友后者親戚中就有這樣的人格,那么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把常見的人(P)、關系(R)、和情形(S)在腦子中整理一下,針對不同的PRS組合運用不同的辦法,練習久了,就會有所改善:
1.一定不用幫助抱怨者解決問題(避免上帝視覺)。
慢性抱怨者并不需要改變當下的境況,他最多就是需要給他的消極悲觀世界找個伴。他偶爾也會征詢你的意見,但最可能的結果是:你所有的建議都會被否定,或者你的建議會引起他新的抱怨,最后弄到你和他都被惹的更加郁悶和生氣。
可以這樣引導:平和地問:“你想要一些建議還是需要發(fā)泄一下情緒?如果發(fā)泄有幫助,我可以在這傾聽五分鐘。五分鐘之后,我得做我自己的事了,不然我的心情也會被影響的,這樣對咱倆都不好。”
或者這樣引導:你先讓對方抱怨一到兩分鐘,然后,用溫和的口吻說:“聽起來你有煩心事,那你現(xiàn)在打算怎么辦?”如果對方說他不知道該怎么辦或是問你的想法,你可以平靜地這樣說:“我的建議只適合我,這是你的生活,我知道你肯定能想到解決辦法,如果想到了,一定要告訴我。”
2.轉移話題(主動引領話題走向)。
連岳寫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人的話語方式,有利于詩歌,不利于契約。”總結得特別到位,就是用中文很難說出拉下臉的話,有很多在英文中既能表達個人意愿、維護個人界限又不太傷害對方面子的話好像很難找到對應的翻譯。不過我有個辦法,這是從一個朋友讀經(jīng)得到的啟發(fā),就是以五遍為一個單位,把那些說不出口的句子寫下來,反復念,念熟了,就是自己的。比如:“聽你抱怨了這么多,能不能講些開心的事。”“聽你說了這么多,我們都有些負能量了,每個人都說一句值得感謝的事,從我開始吧。”等等。
3.謙虛地、清晰地表達你需要抱怨者的幫助。
如果一段關系到了快被破壞的邊緣,得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這需要被傾訴者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可以這樣說:
“我需要你的幫助。你對于我來說很重要,但我總是想逃避你,原因是每次我們倆一談話,我就在這個過程或者之后感到很不愉快。我感覺到你總是關注負面的東西,這對我的影響挺大。在我說出比較傷臉的話或者逃避你之前,我有個請求:當咱們倆在一起時,我需要聽到至少一件發(fā)生在你身上的值得高興的事,你愿意試一試嗎?”
應對抱怨的最重要的原則是:絕對保證自己的健康。人生中有些話一定是要學會說的,無論這些話在你看來多么難出口,都要學會的,不然,失去語言防御這個有力的工具,是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