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茶具,是人們泡茶、飲茶時的用具。
在茶成為飲料后,與之相配套的茶具開始出現。茶具的歷史是經歷了多重演變的過程。原始社會,是一器多用,并沒有專門的器具;在西漢時期,王褒《僮約》還有一句“武陽買茶,烹茶盡具”。
直到唐代,各地的瓷窯才開始興盛起來,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介紹了風爐、笛、紙囊、碾、拂末、籮、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夾、具列、都籃等材質不同、功能各異的24種飲茶用具,使茶具成為飲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到了宋代,盅或盞盛行起來,五大名窯中的官哥汝定鈞就是那時候的產物,緊接著泡茶法流行起來,茶具便基本固定為茶碗和茶壺;元代時期,最出名的青花瓷出現了。
如今非常流行的宜興紫砂壺則誕生于明代,所謂“京瓷宜陶”,宜興紫砂壺逐漸成為上至宮廷、中及士紳、下至民間,皆廣受歡迎的飲茶用具;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盛行的蓋碗,最負盛名。至于茶壺,不但造型豐富多彩,而且品種琳瑯滿目,著名的有康熙五彩竹花壺、青花松竹梅壺、青花竹節壺;乾隆粉彩菊花壺、馬蹄式壺以及道光青花嘴壺、小方壺等。
在如今,按照茶具的質地,可劃分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金屬茶具、漆器茶具。
一、陶質茶具
陶質茶具是由土陶——硬陶——釉陶——紫砂陶發展而來。
二、瓷質茶具
瓷質茶具則包括了青瓷、白瓷、黑瓷與彩瓷。青瓷茶具是最早出現的品種,東漢時期已出現;白瓷茶具大約始于公元六世紀的北朝晚期;黑瓷最早出現時是在晚唐時期,以建安窯所產最出名——兔毫盞。
瓷質茶具最大特點是坯質緊密透明, 釉色豐富多彩,耐高溫,易清洗,無異味,保溫適中,適合泡各類茶葉。?
三、玻璃茶具
唐代時期,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增多,西方琉璃器不斷傳入,我國才開始燒制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特點是質地透明,可塑性大,用途廣泛,價格低廉,購買比較方便。玻璃茶具最大好處就是便于觀賞茶葉外形和茶湯湯色,賞心悅目。尤以純色、透明度高、厚底者為佳。但易碎、燙手是它的弱點。
四、竹木茶具
以天然竹木加工而成,對茶無污染,對人體也無害。經濟實用又具有藝術性,缺點是不耐使用,因此目前用紅木作茶盤最為常見。
五、金屬茶具
用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常用來儲存茶葉,有較好的防潮、避光的性能。
六、漆器茶具
始于清代,主要產于福建福州一帶,采割天然漆樹液汁滲進色料,制成器具絢麗奪目。輕巧美觀,色澤光亮,耐高溫,耐酸堿腐蝕。
根據沖泡要求,我們又可以把茶具分為主茶具和輔助茶具。
主茶具包括茶盤、茶壺、茶杯、蓋碗、公道杯等。
輔助茶具包括煮水壺、茶巾、茶荷、茶葉罐、杯墊等。
不同茶類要選擇適宜的茶具。玻璃杯沖泡法,適合名優綠茶、黃茶、白茶、花茶;紫砂壺沖泡法適合烏龍茶、黑茶、老白茶;蓋碗沖泡法最普遍,適用于任何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