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本書圍繞運營,干貨滿滿!不僅介紹了運營的一些核心技能和工作方法、一些宏觀規律和邏輯、職業發展與成長,還介紹了運營人的自省與思考。大家都知道出書是有周期的,尤其是互聯網行業日新月異,稍微晚兩年的書現在讀來就有些“過時”了,這本書是2016年6月剛出版的,所以時效性也很好,推薦從事運營或者想要入行的小伙伴們來讀。按照推薦給我的做運營的丫丫的話來說,這是一本讓她反復讀了幾遍并精心做筆記的好書!
作者簡介:黃有璨,從事互聯網運營近10年,三節課聯合創始人。如果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先關注“三節課”或“黃的世界”公眾號,看看作者的寫作風格是不是你喜歡的菜。另外,這兩個公眾號也是學習產品或運營的優質公眾號,順便安利一下。
亮點:
本書干貨滿滿,接下來我將從“術”和“道”兩方面介紹下本書亮點:
一、“術”(運營方法論)
1.如何經營好一個微信群:(1)設定主題;(2)把一批跟這個主題相匹配的人拉進這個群里;(3)明確群規,以規則界定清楚,哪些事情應該在群里做,哪些事情則不應該;(4)在群里定期拋出一些與群的主題定位相符的話題,并引導討論,維護好群內的氛圍;(5)定期組織其他線上線下活動,通過活動讓更多成員熟悉起來,從而可以在群內展開更多的話題交流和碰撞。——運營微信群的套路就這么簡單,但有些沒經歷過可能想不到。掌握套路,是第一步!
2.運營與市場:市場在做的事情會比較務虛,運營在做的事情會更加務實。在傳統行業中,從產品出發到觸達到用戶的過程,通常會經歷3個環節,分別是用戶認知、渠道流通、用戶購買。前兩個環節,加上“無形價值”的建設和維護,就是市場部所應該完成和關注的全部工作。而運營更關注的則是用戶轉化、使用,還有此后其他用戶行為的促進和引導。
3.運營與產品:產品負責界定和提供長期用戶價值,運營負責創造短期用戶價值+協助產品完善長期價值。
4.為何超過80%的運營始終只能打雜?——初級選手與高級選手的一個顯著區別,往往就是初級選手只會被動做事情,或者是在方向不明的情況下純靠拍腦袋去行動,但中高級選手們,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標和更容易有所產出的地方,才會開始投入執行。
5.我做運營的3個底層工作方法:(1)讓自己擁有對新鮮事物的高度敏感。我自己有一個習慣,但凡我在朋友圈、微信群地方看到有超過3個人都在提一個我此前從來沒聽過的概念,我就一定會專門抽出來至少30-50分鐘的時間,去把這個我從來沒聽說過的東西徹頭徹尾搞清楚。(2)讓自己家擁有對于用戶的洞察。盡可能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典型用戶,擁有一種對于用戶的“洞察力”。(3)學會更具有打動力和說服力的表達。
6.我眼中的4個關鍵性“運營思維”:(1)流程化思維:拿到某個具體問題后,遵循以下3個步驟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一是界定目標、結果,二是梳理全流程,三是在每一個環節上,我們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2)精細化思維:你必須能夠把自己關注的一個大問題拆借為無數細小的執行細節,并且要做到對于所有的小細節擁有掌控力。(3)杠桿化思維:需要先做好做足某一件事,然后再以此為一個核心杠桿點,去撬動更多的事情和成果發生。這個思路,套用到做人上,也是一樣的,我可以先是花大量時間讓自己具備了一項不可替代的核心力能力,我可以以此為杠桿,去撬動大量的資源和機會向我靠攏。(4)生態化思維。要搭建一個可良性循環的生態,而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先梳理清楚并理解一個生態間的各種價值關系,或者說,腦子里要先有一些生態的概念和模型。
7.任何時候,當你拿到一個目標或運營指標的時候,你都應該遵照如下幾個步驟來進行思考,并最終落地:(1)界定這個指標是由哪些分支指標或哪些要素構成的。(2)這些分支指標或要素現在是否還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間。(3)具體來思考,如果要提升某個分支指標,我們需要將其拆分和落實為哪些具體的運營手段?——其實人生目標的達成也是一樣!
8.數據在運營中的作用:(1)數據可以客觀反映出一款產品當前的狀態好壞和所處階段;(2)假如昨晚了一件事但效果不好,數據可以告訴你,你的問題出在哪里;(3)假如你想要實現某個目標,數據可以幫助你找到達成目標的最佳途徑;(4)極度精細的數據分析可以幫助你通過層層拆分,對用戶更了解,也對整個站內的生態更有掌控力;(5)數據當中可能隱藏著一些潛在的能讓你把意見事情變得更好的線索和彩蛋,有待于你去發現和挖掘。
9.內容運營:(1)你必須要給自己的內容調性找到顯著的不同和差異所在;(2)先從你的內容背后提煉出來一些棱角分明的標簽,再用一系列具體、切實的行為動作去支撐起這些標簽;(3)內容的生產:一是要有自己的主線;二是邏輯較復雜或需要對比或需要傳遞某種特別感覺的部分,需要盡量用圖表或圖文的方式來表現;三是要圍繞用戶的感知來進行表述的,這會讓你的內容對于用戶而言是易讀的。
10.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1)內容初始化:挑選一部分話題作為初始啟動的話題;(2)少量用戶加入生產;(3)內容生產者激勵;(4)更多新用戶進入;(5)鼓勵和引導更多用戶加入生產:產品、文案,話題,造典型、樹標桿。
11.如何寫出好的單篇內容:選題策劃→資料收集&整理→內容加工生產→內容組織&呈現。其中選題策劃決定著一篇內容60%以上的命運。文中也列舉了比較好的選題策劃方向:對知名對象的吐槽,對經典案例/對象的專業深度分析,顛覆認知的觀點、論點,熱點事件的差異化視角解讀、分析,數據、盤點、語言類,共鳴性問題解讀,精彩故事、段子類等消費娛樂型內容。
12.文案寫作:(1)提升短文案轉化率的兩個原則,第一是傍大款,第二是顛覆認知。(2)寫中長型文案的方法,一是引起注意→激發興趣→勾起欲望→促成行動;二是代入情景→引起矛盾→提出問題→給出解決方案。三是把用戶在一個轉化行為錢可能會面臨和思考的所有問題都依次列出來,然后一一對問題進行解答和說服用戶。
13.關于撬動用戶互動參與意愿的8個指導原則:(1)物質激勵;(2)概率性事件;(3)營造稀缺感;(4)激發競爭意識;(5)賦予用戶某種炫耀、獵奇的可能性;(6)營造強烈情緒&認同感;(7)賦予尊崇感&被重視感;(8)通過對比營造超值感。
14.四種不同階段的產品及其運營側重點的差異:(1)探索期。基本論點:運營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取大量用戶,而是為將來有一天能夠服務好大量用戶做好一切必要的準備。運營方法:選擇較為封閉、有限制條件的運營方式,如“邀請碼”。邀請了一批有知名度、有影響力的“大V”。對于早期的種子用戶都給予了各種“無與倫比”的關懷。(2)快速成長期產品。共同特點:開始動用自己一切可見的手段、資源等,盡一切可能迅速占領市場。運營方法:各種渠道的鋪設。圍繞產品的各種事件、話題的層出不窮。大規模的補貼行為迅速拉動用戶增長速度。運營由粗放轉為逐漸精細。(3)成熟穩定期產品。共同特點:高度關注用戶活躍度,高度關注商業變現路徑,同時,面向用戶的運營也開始全面精細化。運營方法:品牌形象的樹立、用戶活躍度、商業變現。(4)衰退期產品。運營方法:老用戶的管理和生命周期管理。
15.各類互聯網產品大體存在3種商業邏輯:(1)直接面向用戶售賣某種商品或服務獲得盈利。核心在于,是否能夠找到足夠好、足夠多的商品,以足夠低的成本、足夠順暢地將其售賣出去,并確保整體售賣流程的順暢程度。(2)免費+增值服務。核心在于,是否能獲取到足夠多的用戶,是否能夠讓用戶對產品形成依賴,以及是否可以更順利的撬動用戶為增值服務買單。(3)免費+流量or數據變現。核心在于,是否能獲取足夠多的用戶,用戶忠誠度是否足夠,是否能積累下來可以持續帶來新流量的數據或內容,是否可以積累下來付費方愿意為之付費的內容、數據或特定氛圍。
16.用戶行為頻次對應的運營關注點。(1)一次性使用。關注點:獲客渠道的鋪設和廣告投放;銷售轉化的有效性;客單價。(2)低頻次。關注點:渠道鋪設、占據入口;品牌傳播、占據認知。(3)高頻次。關注點:通過補貼、活動、運營機制、用戶引導等各種方式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更多思考如何通過運營撬動現有用戶,打通幾個“分享”的場景,形成病毒傳播和增長。
17.如何搭建一款成熟產品的運營體系:(1)保證基礎業務的順暢運轉;(2)盡量把“開源”和“節流”變成一些固定動作;(3)確保“最關鍵用戶行為”的發生幾率;(4)核心用戶的界定和維系體制的建立;(5)階段性通過活動、事件、營銷等實現用戶增長。
二、“道”(運營思維)
1.一個特別靠譜的運營在著手解決問題開展工作的時候,會盡力讓70%以上的事情變得對自己是可治可控的,只留下30%的不確定。而一個靠譜程度還沒那么高的運營,則有可能剛好相反——他會把70%的事情付諸于不確定。
2.關于職業發展與成長:
(1)如何讓自己擁有更多機會和選擇
ABZ理論:A計劃,是一個當下你覺得值得你去持續投入,并獲得部分產出和安全感的計劃,好比目前的工作。B計劃,是那些當下看起來還不足以成為你的職業,但你對其存有興趣或長遠看好,值得去長期投入和關注的事情。Z計劃是一個用來應對最糟糕狀況的備用計劃。
沿著ABZ計劃,還可以往下多說兩句——如果你已經成為了一個中等以上段位的選手,請一定盡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圈子里的價值傳遞者或貢獻者,而不是單一的觀望者或是價值消耗者,這樣做,一定會為你帶來更多潛在的機會和資源!
(2)如何完成個人能力的提升和進階
身為一個互聯網人,有兩條需要去提升的能力曲線,一是行業技能曲線,持續提升的有效方式:持續實踐+總結+招人討教交流;從實踐中持續尋求反饋,并提煉出遇到的核心問題和疑惑,去找有經驗的過來人進行討教,再持續在新的時間中進行優化改進。
二是思維/認知模式曲線。提升方法:要給自己創造機會盡力多跟行業高手們混在一起;找到一個合適的事情和環境牽引著你往前提升。
最后,用書里的很喜歡的一段話做ending,與大家共勉:我覺著,人活著,總是需要先能夠打破邊界,然后再找到邊界。前一個邊界是外界給自己設定的限制和束縛,后一個邊界,則指的是自己的能力、野心和欲望可及和應及的范疇。打破前者,為的是找到這個世界的豐富和可能性,打開眼界和格局。找到后者,則為的是找到自己個人的局限和使命,獲得謙卑、專注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