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首先,寫此文的目的并不是冠冕堂皇地以一個圣人的角度,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什么人,什么現象,而是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因為關于這個話題我也在學習中,也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
但凡是在父母呵護下成長的孩子,有誰不愛自己的父母?只是,我們真的懂得如何愛父母么?
01.愛只是回報么?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來自農村,家庭并不富裕,每次看到父母操勞都在心里暗暗發誓:以后一定讓爸媽過上好日子,好好報答他們。曾經一度我對于愛父母的認識就是——回報,讓他們有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對他們心理上的關懷,所以越長大越發現自己與父母的話越來越少,還不負責任地把原因歸結到父母身上,認為是他們out了,他們思想老化,跟他們聊不到一起,沒什么情趣。
02.原諒我唯獨沒有把耐心給你們
寒假回家,我與爸媽坐在火爐旁取暖,在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媽媽生活的并不開心,不像那個我在電話里認識的媽媽,整個人的狀態有些消極。我想打住媽媽,就說了一句:“媽,你能不能想開,別這么消極,我覺得要是天天跟你生活在一起,都感覺不到什么希望了?!卑职趾傲艘宦曃业拿?,把我的話打斷了,我當時一想就明白了我的話是不是傷到媽媽了,但我是無心的,我只是想讓她快樂。正是由于長期缺乏對父母的關心,才使我在與父母聊天時變得這么沒有耐心,想去關心他們反而適得其反。
后來,我仔細反思,通過媽媽的話認真分析母親不快樂的原因發現:媽媽的心靈太不充盈了,做了十幾年的家庭主婦,每天生活的圈子就那么大,接觸的大多是與自己同齡甚至是比自己年長的人,每天都是各種家長里短,閑言碎語。同時,還承受著生活的壓力,自己沒什么經濟來源,顧著家庭、孩子,什么都不舍得給自己買,自然更談不上享受生活,精神上是空虛的。
寒假快結束的時候,有人招工,我就鼓勵媽媽出去工作。我說:“媽,你去工作吧,換換環境,換換心情,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風景,多接觸一些不同的人,將來老了回憶起來才不會后悔,掙多掙少不重要,我現在只希望你能快樂!”
03.變化
現在媽媽已經在浙江工作了一個多月了,每周我都會跟她通電話,我明顯地感受到她的狀態比以前好多了。每次她除了關心我,還會給我分享現在的生活。比如:每到休息日她們都去哪里玩了;領班把自己的舊手機送給她了;她現在學會了普通話;同事們都很照顧她;領班很信任她,工作更愿意交給她,所以她總是有班可加,但是不覺得累,反而覺得每天都很快樂;她認識了很多老鄉,有一個同舅舅一樣大的叔叔對她很好,總是親切地喊她大姐……每次我都耐心地聽著,第一次我感覺我們把彼此都當成了朋友。昨天她還跟我說她要買手機了,這樣我們以后也可以視頻聊天了,還鼓勵我買時髦的衣服,跟上時代的潮流。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現在也同爸媽分享我的生活。比如,我現在面臨即將畢業的選擇,壓力有點大,我會跟爸媽說我對于未來的規劃,爸媽也會鼓勵我說:“不要有太大壓力,心理上不要背負擔,喜歡什么就去做什么!”慢慢地我們都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愛,曾經我還只是一個只敢給他們寫信的女兒。相比西方,我們的愛更隱晦,我們似乎不太容易去表達自己的感情,一句我想你了有時都難以脫口。
04.爸媽,請你們學會愛自己
中國式的愛總是向下延伸的,父母過分地愛孩子,愛到失去了自己。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愛不應該是枷鎖,我們應該鼓勵父母,在愛我們的同時留出一部分去愛自己,擁抱生活。即使我們將來能夠給父母一個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給的了他們快樂么?給他們他們還年輕的心理暗示,他們會越來越有活力,心理研究表示一個人長期聽到什么樣的話就會活成什么樣的人。比如,周圍的人都在形容一個人老的時候,他走路更容易佝僂。(源自《哈佛幸福課》)
現在,我從爸媽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他們比我更純粹,他們現在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心,愿意去學習新生活帶來的新東西,而不是感到生活帶來的沖擊,一點也不焦躁。
《請回答,1988》的編劇細膩地捕捉到了女人更年期這個問題。電視劇里一家人只有德善注意到了母親的反常,給母親寫便條,帶母親出去散心。希望我們更多的是關心父母的心理,而不是讓父母等待你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對于長輩我們有時候真的不應該只是把他們當作長輩,把他們當作同一層面的人,我們需要的他們同樣需要。
不要只是傷心、失落的時候才給父母打電話以尋求安慰了,開心的事也要能想到同他們分享。我們還有他們安慰,但是他們從來都是獨自承擔著一切,多鼓勵他們愛自己,愛生活吧!
后記
相信各位簡友一定有比我做得好的地方,歡迎各位簡友留言,真誠地希望可以與各位簡友互相取經,分享心得喲!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