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候,有一次語文課上隨手拿了后排一同學的書來看。被封面吸引的《活著》,余華寫的。原諒那個時候的我愚昧無知,看的書大多是心靈雞湯,知道的作者都是大家熟知的張嘉佳、劉同、盧思浩、大冰。事實上,語文老師課上曾提過余華,講了不少,然而不聽課的我對他也僅一個作家的印象,別無其他。
我看書不算慢,平常雞湯文澆灌的太多。下課我已看完了一半,囫圇吞棗只記得大概情節。后來禁不住去校門口的淘寶代購,從網上買了一本《活著》。
在我有限的還算清晰的記憶里,這本《活著》一直在我的書桌前,每每在那個壓抑黑暗的時候,總會拿出來翻翻,大概是喜歡上書了。但是現在我怎么也想不出當時喜歡的理由來。好像就在那不久,語文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作文,自己創作一篇短小說。也不知道我哪來的自信,刷刷刷寫下好幾千字,還沾沾自喜,畢竟還沒寫過這么長的。我們批改作文的方式是小組同學互相批改,寫評語,后再由老師批改。約莫一周,批改后的作文本,再次回到我手上。幾千字沒有白寫,除了本組成員,好些同學都給我評語了。我覺得很開心,有這么多人看過它。至今記得的一條評語“看來你受余華的影響頗大啊,快謝謝我的書”。是的,這是一開始那本《活著》的主人。
不可否認,我先后看了好些遍《活著》,后又看了《許三觀賣血記》。大概是作家筆下的小人物,深得我心。雖說時代不同,工作不同,我總能在書里看到很多身邊人的影子。有時候甚至在幻想,如果穿越到那個時代,我們活著或許,就是那樣的。
已經高中畢業兩年,在本省一個離家不遠不近的城市,一所本省不好不壞的二本學校上大學。旅游城市的原因,這里并沒有所謂的北上廣發達,甚至我的大學是本市唯一一所二本大學。初來的時候,我是怨恨的,一座連老家那座城市都比不上,這樣的大學有什么好的。事實上,我無數次吐槽過、嫌棄過它。在那之后,按部就班的報名,軍訓,上課,放假。到現在,在這學習生活了兩年。看過無數的旅游大巴帶來無數游客來了又走,而老街上慕名而來的游客依舊。我僅去過幾次,除了第一次的欣喜,后面越來越麻木,好像那個地方三十年如一日,林立的店鋪永遠在那,各種特產還是那樣,一點也沒有變。我才發現,這是旅游城市里,他們的活著。
我的那本《活著》,在翻了一遍又一遍后,高中畢業前,被我贈給了一個不熟的同學。就像處理我的其他課外書一樣,我在QQ上發說說免費送書,先到先得。我想那個同學一定會善待它的。
上大學后,我沒有再看過余華先生的任何作品,卻始終記得夕陽下,田埂上的一牛一人。我和書里的人一樣,盡管再怨恨,仍然活著在??傁胫鴵Q一種活法,事實上,活著便已經是唯一的活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