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的哥
所有的見地從疑惑中來
一個好的問題
往往會引發一層一層的討論和思考
比如
地球上的婚姻制度還會持續多久?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于謳,于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
1
所有見地都從疑惑中來
在我看來,南伯子葵與女偊對話的內容是按照莊子的標準寫法而作的。我后來從莊子這種寫法變化總結出來的標準說法就是“我有一個朋友”。
莊子隨便起了一個名字叫“南伯子葵”,又起了一個名字叫“女偊”——或者這兩個名字是在歷史典故里面找到的——然后開始設計對話情節,其實故事背后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莊子。
南伯子葵問女偊“子獨惡乎聞之?”——“你從哪里學到的道呢?”女偊說:“我是從文字那里學來的,文字是從語言那里學來的。”
接下來的內容是“瞻明”——洞見——inside。“瞻明”又從哪里來的呢?從“聶許”——心里面涌現出來,“聶許”又從“需役”——踐行得來,踐行又從詠嘆歌頌那里得來,也就是說,你的行動又來自韻律——詠嘆的歌調。
而詠嘆歌調是從“玄冥”那里得來,“玄冥”其實指代的是靜默——涅磐寂靜。“玄冥”又從“參寥”得來,“參寥”就是指空曠。“參寥”又從“疑始”——迷茫開始。
這一段講的好像是一個族譜的譜系——這個故事從哪里來,女偊的道從哪里來。其實,這就是一個獲得知見的過程,我們稱之為見地——the view。
你的見地是從哪里來的呢?最開始是從疑惑而來。
當年,我朋友的一家互聯網公司里,有一種流傳在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層面的文化,叫作“問題驅動”。也就是說,如果出現了問題,就要往上溯源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來如果再發生這個問題的時候,怎么解決?能不能讓系統自動解決?
這樣,每次解決一個問題,整個公司的一個bug就被修復了。所以,這家公司來來去去走了很多高管,卻一點兒也不影響公司賺錢。
這就是一切勝道都是從問題中來的意義。
2
整個人生中,我們都不過是一個玩家
現在,你有什么疑問呢?你最近在問什么問題呢?
昨天一位同學正好來找我喝茶。他以前聽過梁冬錄過一期《梁注莊子》,見面就說:“我的問題來了,你怎么能夠沒有打草稿,很多話就脫口而出、好像滿腹經綸的樣子?”
我說:“你剛才跟我聊天,講了一個多小時你們公司的那些事兒,也沒打草稿。早就是很熟悉的朋友的時候,你還用打草稿嗎?”
這只不過是內心的成見而已,認為對方是陌生人,所以你不知道該怎么說話。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會引發一層一層的討論和思考。
我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地球上的婚姻制度還會持續多久?這是一個宏大的問題。實際上,我是在幫很多朋友問這個問題。
有一天,我一位朋友的老婆跟他說:“今天是我們結婚十五周年紀念日,要不要慶祝一下?”我的朋友卻說:“你見過囚犯為自己入獄而慶賀嗎?”這種事情真的非常普遍。
我還有一位朋友,最近,她讓老公凈身留家,而她自己帶著全家的財產出戶,而她家的財產是一對可愛的兒女。看著他們,我在想,為什么世界上會設計出這些奇怪的制度?
我以前在很幼稚的時候,曾經對這樣的制度進行過反思。后來,我又想,我憑什么有資格來反思這個制度?
實際上,這是宇宙設計出來的一個游戲。一切游戲包括《王者榮耀》在內,都是讓你在好像快成功的時候,充滿焦慮和疑惑,然后反復折騰你,當你最后終于能夠練級闖關出局的時候,game over了,這就是人生。
如果你理解在這件事情里面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游戲玩家的時候,你就會充滿某種解脫感。還沒有開始玩游戲的時候等著玩,玩得很爛的時候,就去學習一些攻略,打通關以后再練級。練級之后,再外掛一些產品,還可以通過買一些裝備,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這就是我最近問自己這個問題以后的結論,我在口頭上已經放下了。原來,這件事兒跟你我的煩惱無關。我們只不過是玩游戲的人,丁磊、馬化騰等人在設計游戲的時候,就不讓你舒服,讓你偶爾獲得一點兒小成就,但又要折騰你,再讓你獲得一點點小成就,然后讓你隨時擔心掛掉之后還要東奔西跑、左躲右藏,最后得以闖關,給你兩枚虛擬金幣——讓你再繼續玩。
哪怕是一些不能夠拿來討論的問題,比如婚姻制度為什么會存在這類問題,也不妨礙你去探尋那個重要的東西。
我突然覺得,就像梁文道先生的名字好高級(這是他爸爸給他取的還是他自己取的名字,無從得知)。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機會給自己取一個名字,因為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和原始名字,但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字或者號。就像我給自己取的名字——雷海,字木夕,號修行者(口頭禪宗),這就是對“我是誰”問題追問之后的答案。
3
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提問
話說回來,上文中“我是從……學來的,……又是從……來的……”的思考,最后的答案都來自疑惑。
疑惑會給你帶來困擾,但不要放棄它,它是讓你最終走向解脫的初始原因。
所以,現實生活中的所有問題,真切的問題或者像我們問的為什么婚姻制度會存在這種假問題,只是拋出來討論一下。實際上,很多問題很值得我們提問。比如,我為了堅持內心的正義感,和朋友、上司頂撞這種事情,算是一個問題嗎?這樣好嗎?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認為自己堅持真理,不讓任何一個他認為不合適的人待在相應的崗位上。為此,他與領導產生了強烈的頂撞,播下了恨的種子。
在內心里面,他還對自己充滿自己作為公司企業文化的“原教旨主義者”的驕傲和自信。結果,他最不喜歡的那個人活得不錯,他想干掉的那個人活得也不錯,都挺好的。他折騰了半天,落下了一肚子可樂、可笑、可悲、可泣的事情。
這個時候,我是否應該為了堅持內在的價值觀,而與上司頂撞這個問題,就變成一個很好的機緣——疑惑是你幫助自己了解真相的開始。
那么,你的問題是什么呢?我收集了一下旁邊朋友的問題。我發現很有意思,比較普遍的問題是,房價到底會不會跌?
我有一位朋友跟我說了一個故事,她說她去過以色列(以色列是一個以信仰立國的國家,它已經分散了幾千年,猶太人就是相信他們一定要有一個這樣的國家,最后終于成立了以色列這個國家)的時候,大家坐下來聊天,她發現沒有人談論房子,大家都在討論信仰。然后,有人就問她:”Are you from China? What do you believe ? (你來自中國嗎?你們相信什么呢?)”
我的朋友看看他,說:“共產主義。”空氣中有一絲涼意。然后,她的猶太朋友說:“It is interesting,anything else?(還有別嗎)?”我這個朋友還算讀過書,她居然想起了“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于是,她說:”Nothing is everything,everything is nothing.”當時,她就把猶太人震到了。后來,這位猶太朋友就去印度參禪悟道去了。
我這位朋友回來跟我描述這件事情的時候,她說這個世界上的邏輯純粹是用來幫助人們表達清楚而已。其實,邏輯沒什么用,最多讓你覺得世界還是溫暖的。邏輯產生了一種世界還是溫暖的感覺,它不是那么混亂的,不會讓你抓狂,所以邏輯是有“暖用”的。
到底“道”從哪里來?從疑惑中來,所以不要放棄生活當中的煩惱和疑惑。從那里開始,一直往上追,中間會經歷幾個過程,會經歷誦讀、吟唱、行動等,《莊子》里面就是這樣講的。
在這個過程當中,你還要學會沉默,學會歌唱,學會實踐,學會感悟,學會朗誦出來,學會將它落成文字,最終再回到沒有文字上。
讀《莊子》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起碼可以讓你知道原來自己一直都那么無知。就像我,不讀《莊子》的話,都不知道自己那么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