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知道揚之水先生的名字,是去歲正為敦煌著迷時,朋友推薦《曾有西風半點香》。看完《曾有西風半點香》,對揚之水先生的學識和文筆都佩服不已。就連敦煌壁畫中一個小小的卷草紋,也可以從印度等地區一直溯源,講出其在敦煌壁畫中的演變。考證、敘述……把敦煌文化中的小物件,和各個時代脈絡緊緊串聯。詩畫經冊中的物件,不再遙遠,原來是那么鮮活。如果說《曾有西風半點香》為我打開了名物考證這個世界的大門,那么這本《無計花間住》,就更讓我領會了名物考證的意義和迷人之處所在。
? ? ? ? 《無計花間住》其實是個小合集,包含了《無計花間住》《有美一人》和《采藍集》三個部分的文章。《無計花間住》主要是對宋詞整體或某詞人的點評和一些選集版本的考證小文章。《有美一人》主要是兩篇文章,主要考證了從“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發源的各種紋樣圖軸和歷史上美人圖的主題變遷等。《采藍集》則是揀選了周邦彥和溫庭筠的幾闕詞進行一一點評。
? ? ? ? 對于我這個從小“好讀詩,不求甚解”的人來說,雖然許多詩詞已經爛熟于心,但是很多還是一知半解。讀了揚之水先生的文章后,往往有自己所知太淺的感觸。比如“花間詞”,我常常迷戀于某些華麗的辭藻,上口的韻律,或者哀婉的情思,卻未思考這“花間詞”所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男性詞人們往往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模擬幽閨仕女的口吻。揚之水先生娓娓道來,層層剖析,其實這可以看做是文人士大夫們在正統大道之下,給自己留下的一塊能夠自由抒情的領地,可以說是“小道”,但卻正因為這樣的“小道”自由,給了他們汪洋恣肆的空間,留存真情真性的不朽篇章。
? ? ? ? 《有美一人》的兩篇長文,盡顯揚之水先生名物考證的工夫。“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原是從唐詩發端,而后演變為圖畫,之后又變為固定的四句詩題,從而有相應的四條屏等物件,并見于各種瓷器、金銀器等日常生活物件的裝飾紋樣當中。一篇文章里,歷代詩詞、筆記信手拈來,再輔以與之相關的各類畫作、瓷器、金銀器的圖文講解,為我們拼起了歷史上的生活圖景,也發現原來詩意的生活是如此深入地滲透進了日常生活中。
? ? ? ? ? 《采藍集》針對每一首詞做具體點評,用典、出處何在?哪里是最妙之處、因何而妙?這些問題一一從文中得到點撥。
? ? ? ? 紙質版的書是去年購入,印刷信息為2016年8月第一版,看了作者的后記知道這是再版。kindle上也下載了《無計花間住》,兩相對比,發現kindle里是2011年出版的,應該是初版。紙質新版中,《無計花間住》多收錄了兩篇文章“也說輕解羅裳”和“鴛鴦繡字春衫好”。電子舊版中,“后記”中把三部分的來由大致講了講。仔細讀來,新版中《采藍集》部分的幾篇文章有些修改,比如評溫庭筠的一首詞時,加入了對“人勝”這種裝飾物的考證。因為寫這篇讀書筆記而無意間的對照,也引發了我對三個篇章取題的思忖。
? ? ? ? ?揚之水先生認為自己當年對于宋詞的些許解讀只是一只腳踏進了大門,引申來說,認為自己只能算是短暫停留,沒有長久地進駐,所以將這部分文字命名為“無計花間住”。“有美一人”用的詩經的典,歷代侍女圖畫如“有女如云”,但都“匪我思存”,看來最得作者心的,還是唐代一副由平民女子贈給姐妹的自畫像。“采藍”亦是用的詩經“終朝采藍”的典故,大致是覺得這些點評詩詞的文字不過是在詩詞的原野中采擷一捧以饗讀者。
? ? ? ? 取題用典的用意,是揚之水先生自謙。對于我,這些文字已經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于詩詞的想象。比如再讀夢窗詞時,“午夢千山,窗陰一箭”,忽而端午榴紅、忽而菰葉秋怨,季節倏忽轉換和詞中的許多小細節,實實在在都是寫夢窗昔日愛戀中的事情。他以“我”的角度言情,不是所有人都能解碼每一字每一詞的秘密。比如再讀“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時,知道當時確實有印上“心”字圖案的香塊。讀“記得小頻初見,兩重心字羅衣”時,能夠浮現佳人身著鴛鴦與“心”字組合而成紋樣的衣裳的身姿。讀“藕絲秋色淺,人勝剪參差。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時,不是單純覺得詞語朦朧,而是能夠想見當時美人頭上戴的“人勝”裝飾分垂到發髻兩邊隨風搖曳,兩頰胭脂如花氣芬芳氤氳其間的華美……
? ? ? ? ?知道了這些名物的來由與大致模樣,并沒有削減文字的意象,反而讓文字更加躍然與立體。于是,依附于詩詞章句的當時風姿,才完全地展現在了我們眼前。我也很想能在其中流連,只是學養有限,只能憑借此書片刻暫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