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和生活的關系?
引用一句名言作為本文的開篇。
“一切知識,無外乎常識”
一切知識,無外乎常識,或者基于常識的推論。
所以,人的理性應該是:常識+邏輯。
如果你想保持常識,可能需要在一切的語境和生活場景中,保持前提性批判。
批判性思維一直都在被提倡,認識總是充滿偏見的,他們說,“平常心,異常思;異常心,平常思?!?/p>
這多么像是在批判好多互聯網產品,他們做了那么多用生活常識想來都不正常的產品,但靠著“講故事”的方式給自己和別人洗腦。
用戶為什么要用你的產品?其實常常就是一個真實、具體的問題。
你能不能用真實、不可辯駁的理由說服用戶?這樣的能力,需要強大的常識作為依據,很多常識可能需要從生活中去感悟和認識,不是所有人簡簡單單就能認識到。
正因為不容易想到和認識到,保持常識,通過常識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果,往往就是創新吧。
常識夠扎實,邏輯夠強大,建立起來的認知方法能夠適應各種環境,所以我們都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熱愛生活,認識生活中包含的常識。
大家都看過《星際穿越》,即使是宇宙,空間是多維度的,時間是線性的,他們組成了時空。一個產品,我們常常能很深刻地感受技術性的結構、框架、代碼、鏈接,但往往忽視了過程,也就是在生活場景化、過程化的。
一個用戶,進入一個產品的系統,就像進入了宇宙空間結構中。而用戶花上一個小時在這個系統里,其實這個用戶已經不是當初的用戶,而系統也可能不是原來的系統了。
說這個我想表達的是過程的重要性,用戶使用產品的這個過程影響了用戶,你的產品會把用戶帶向哪里?可能這一點在我們規劃和設計產品的時候是需要考慮的。
曾經看到過有這樣評價蘋果和谷歌。
蘋果在贊美生活,谷歌在贊美科技。
蘋果的一切產品可以理解為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庭、孩子、朋友的幸福感的提升。
谷歌的一切產品告訴我們,技術可以無所不能,我們可以飛躍地球,可以無人駕駛,可以智能一切。
這是兩種產品價值觀,你為什么而做,努力后就一定會做成你想的樣子。
大家都知道蘋果的產品有一個特點:讓技術加強可感知的體驗,而不是純粹的炫耀技術。
其實就是在回歸初衷,產品不是目的,人是目的,生活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