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①,雖曰不要②君,吾不信也。”
注釋:? ①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 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防,臧武仲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東北六七里之華城,離齊國邊境很近? ②要:要挾
譯文:? 孔子說:“臧武仲以防城為根據地向魯君要求立自己的后代為魯國的卿大夫,雖然有人說他不是要挾君主,我不相信。”
15、子曰:“晉文公①譎jué②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注釋:? ①晉文公、齊桓公:晉文公名重耳,齊桓公名小白。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最有名聲的兩個霸主。②譎:欺詐,玩弄權術陰謀
譯文:? 孔子說:“晉文公欺詐而不正直,齊桓公正直而不欺詐。”
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①。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②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釋:①管仲不死:齊桓公和公子糾都是齊襄公的弟弟。齊襄公無道,兩人都怕牽累,桓公便由鮑叔牙侍奉逃往莒(jǔ,多用于地名)國,公子糾也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魯國。襄公被殺以后,桓公先入齊國,立為君,便興兵伐魯,逼迫魯國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xùn,管仲卻做了桓公的宰相。②九合:齊桓公糾合諸侯共計十一次,這一“九”字實是虛數,不過表示其多罷了。
譯文:?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為他自殺而死,管仲卻不死。”接著又說:“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會盟諸侯,不使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kuāng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①管仲,吾其被②發左衽rèn③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④于溝瀆⑤而莫之知也?”
注釋:? ①微:假若,沒有,只用于和既成事實相反的假設句之首②被:同“披”③衽:衣襟④自經:上吊自殺⑤瀆:小溝渠(瀆:(瀆)dú? ㄉㄨˊ1、水溝,小渠,亦泛指河川:溝瀆。四瀆(古代對中國的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的合稱)。2、輕慢,對人不恭敬:褻瀆,瀆職,煩瀆。)
譯文:? 子貢說:“管仲不是有仁德的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不能為主子而殉難,反而做了齊桓公的相。”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人民直到今天還享受著他的恩賜。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大概要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開的落后民族一樣了。難道要讓管仲像普通男女那樣拘泥于小信,自縊yì于溝渠之中而沒有人曉得他嗎?”
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①與文子同升諸②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注釋:①僎: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②諸:用法同“于”
譯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由于文子的推薦,與公叔文子一起做了衛國公室的大夫。孔子聽到后,說:“公叔文子可以謚為‘文’了。”
19、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yǔ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譯文:? 孔子講到衛靈公的昏庸無能,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么衛國還不敗亡?”孔子說:“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主管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既然如此,怎么會敗亡呢?”
20、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①,則為之也難。”
注釋:? ①怍:慚愧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說話時大言不慚,那他實行一定很困難。”
21、陳成子①弒簡公②。孔子沐浴而朝③,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釋:? ①陳成子:就是陳恒②簡公:齊簡公,名壬rén③孔子沐浴而朝:這時孔子已經告老還家,特為這事來朝見魯君
譯文:?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后上朝,報告魯哀公說:“陳恒殺了他們的君主,請出兵討伐他。”魯哀公說:“報告孟孫、叔孫、季孫三人吧!”孔子退下后說:“因為我在大夫的行列之后隨行,不敢不報告這樣重大的事啊。君主卻說出“報告孟孫、叔孫、季孫三人’的話!”孔子到孟孫、叔孫、季孫三人那里報告,不同意出兵。孔子說:“因為我在大夫的行列之后隨行,不敢不報告這樣重大的事啊!”
22、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文:子路問怎樣侍奉君主。孔子說:“不要欺騙,而應該說實話犯顏諫諍zhèng他。”
23、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注釋:①上達、下達:上,指仁義。下,指財利。達,通達,達到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達于仁義,小人通達于財利。”
24、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 孔子說:“古代學者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修養和充實自身,當今學者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裝飾自己向別人炫耀。”
25、蘧伯玉①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釋:? 蘧伯玉:衛國的大夫,孔子在衛國時曾住過他家
譯文:? 蘧伯玉派使者拜訪孔子。孔子跟使者同坐,并問道:“你們先生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說:“蘧大夫想盡量減少自己的過錯卻還沒能做到。”使者出去以后,孔子說:“是一位好使者啊!是一位好使者啊!”
2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譯文:? 孔子說:“不居于那個職位,就不考慮它的政務。”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不超出自己的職權范圍。”
2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認為口里說的超過實際做的是可恥的。”
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所行的三件事,而我一件也沒有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是先生在說自己呢。”
29、子貢方人①。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注釋:①方人:評論或職責別人
譯文:? 子貢批評別人。孔子說:“賜啊,你就很好嗎?我就沒有這樣的閑工夫。”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蘧:qú(形)驚喜的樣子。(名)指蘧麥。(名)姓。
慘:cǎn(形)1悲慘;凄慘:慘不忍睹。2程度嚴重;利害:~敗。3兇惡;狠毒:~無人道。
慚:cán(形)慚愧;因為自己有缺點、做錯了事或未能盡到責任而感到不安:大言不慚。
怍[ zuò ]1.慚愧:漸怍。愧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2.(臉色)改變:“將即席,容毋怍。”[ zhà ]〔?(yá)怍〕心多奸詐。
圉yǔ地名,漢語二級通用規范漢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個雙手戴著刑具的人被關進監牢之中,本義表示關押犯人的牢房。又關押人之“牢獄”又引申為“關馬處”或“養馬處”。又可以引申為“養馬人”,稱之為“圉人”。“圉”本有固定的范圍之義,所以這又可以引申為“邊境”“邊疆”。
文字源流:會意字。上古的人們觸犯法律之后也會被關押起來,甲骨文的“圉”字就是對這種情況的一種記錄。“圉”字甲骨文由兩個部件組成,外面的“囗”表示關押犯人的牢室,里面表示一個套在犯人手上的刑具(“?”,讀作niè,后來寫作“幸”),類似現代的手銬。甲骨文還有一種形體,外面仍然是表示牢獄的“囗”,里面像一個雙手戴拷刑具的跪坐的犯人(即“執”字)。金文的“圉”字基于甲骨文有所變化,字體中間以刑具“?”表示。小篆承接“囗”,從金文形體結構,從“幸”。隸書與小篆一致,筆畫更為平折。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圉”的本義是指的牢房,是關押罪犯的地方。許慎《說文解字》:“圉,囹圄,所以拘罪人。”這種說法基本正確。圉即囹圄,是用來關押犯人的牢獄、監獄。“身陷囹圉”是人被關人監獄、坐牢的意思。“囹圉”一詞也作“囹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給出的推薦形式是“囹圄”。
“圉”由本義引申為“禁”(jìn,jīn沒有jǐn這個音)“禁止”,例如《逸周書·寶典》中所說的:“不圉我哉。”“圉”即禁的意思。但古人所謂的“圉人”卻不是指監獄長的意思,而是指專門管馬、養馬的人,正如許慎所說的“掌馬者”,是一種官職。馬是需要圈住來豢huàn養(豢養:比喻收買并利用)的,和圉關押犯人有相似性,因此以“圉”來表示養馬。
“圉”本有固定的范圍之意,所以這又可以引申為“邊境”或“邊疆”義,如《詩經·大雅·召旻》:“民坐流下,我居圉卒荒。”大意是:人民盡在流亡,我國的邊境也盡遭災荒。(“圉”的解釋摘自頭條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