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我國已經實現了九年制的義務教育,并且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逐漸增加,盡管如此,每年仍然會發生一些校園霸凌事件,未完成義務教育的輟學事件,甚至出現一些惡劣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這些事件的出現不禁使我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這些事件的發生,我們又能做些什么來減少它們的發生。
作為當代的研究生,我是現行教育制度下的幸運兒,這也使我在回望自己走過的路時感到不可思議。回想起自己的學習經歷,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但也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這使得我無法看清自己所處的基礎教育環境的全貌。直到現在,我猛然回頭才發現,原來高考已經過去了六年。進入大學之后,我閱讀了不少的心理學書籍,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讓我眼前一亮,不同于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心理學,它更加關注個人整體,在沒有高考應試壓力之后,我開始思考個體發展及基礎教育的一些問題。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孩子們都無法完全明白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當時的我也一樣,只是覺得自己應該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超越父輩一定很酷,而成為學習上的優秀者可以讓我省去不少被長輩叨擾的機會,或許當時還夾雜著一些取得好成績可以被關注的虛榮。既然如此,那就定一個考全校第一的目標吧,這就是我初中學習的單純想法。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心理對我的學習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我初一的時候,在某一次的學長分享會上,站在全校人的面前,我喊出了考上蘭一中的目標,結果臺下人是一片嘲笑,我頂著譏諷認真學習了一年,后來用成績讓所有人刮目相看,最后我的確如愿考上了蘭一中。我的同班同學中,有五六個因為家庭原因或個人原因輟學沒有參加中考,當時的我,對這些是無法感同身受的。現在看來,或許我能夠理解一些了,歧視,忽視,孤立,對立就發生在我的周圍,甚至我自己也參與了其中,這些遭遇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不會開心。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對他人的貢獻,我們面臨的通常有三大問題,職業,交際和兩性問題。兒童所遭遇的冷落,溺愛或者先天的缺陷會對其性格產生深刻的影響,但這并非不可改變。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作者提到德國的社會學家做的統計發現,法官,警察的孩子犯罪率更高,醫生的孩子更容易生病,這可能是孩子希望通過做父母厭惡的事情從而吸引他們的關注,如果不正確加以引導,便會造成嚴重的后果。自卑感和優越感是兩種常見的心理,合適的自卑感會促進個人的發展,當一個人遇到自己無法解決卻深信自己能解決時就會發展為自卑情結,這是一種阻礙個人發展的情結,需要及時的排解。人人都有對優越感的追求,而成為人上人的夢想是許多人做出匪夷所思行為的誘因,在青春期,青少年還容易為了博得他人的關注而做出一些違背常理的事情,如打架,翹課,賭博等,借以說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為家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站,一個人的原生家庭環境會給他留下極其深刻的影響。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有的母親將孩子看的過重,認為孩子可以完成她未完成的使命,她會想方設法讓孩子依賴她,受她的約束。但是這會阻礙孩子在人格獨立方面的發展,此外,如果一個家庭中有多個孩子,其中的一個孩子感受到父母更加關愛他的兄弟姐妹,就會產生嫉妒心理,與自己的兄弟姐妹競爭,因此一個重要解決方法就是正確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如需要兩個人完成的任務或游戲以減少他們過度的競爭心理。
學校是家庭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教育場所,從韓愈的《師說》可以看到,古人對教師職責的理解是深刻的,即傳道授業解惑,而如今,教師不但需要教授好知識,更要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并糾正其錯誤。由此看來,從事教師的職業必須對孩子充滿真心,因為只有真心才可能打動孩子,讓他們說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并且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所說的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完整的說出自己的情況。在基礎教育中,尤其是中學教育,教師們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在這個時候,他們的身體開始發育但是心理卻尚未成熟,大部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集中在這一年齡段。他們渴望獲得贊賞和認同,如果在學習上找不到這種認同感,他們可能會自暴自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養成抽煙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慣,目前來看,比較可行的思路是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用人與人之間聯系
的紐帶使其不偏航。因為學習成績對孩子進行責罵,嘲諷或者憤怒到動手,都不是好的解決方法,除了孩子自己的努力,家庭環境尤其是父母態度和老師的態度會對其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這能保證絕大多數的孩子不偏離正常范圍的人生道路。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下,即大班教學的模式下,光靠老師去完成這個任務是有一定難度的,這要保證老師不能頻繁更換,否則不能對每個孩子的特點進行把握,此外,老師還要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和精力去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方案。但是,有另外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教學方式,即以老師帶頭,學生作為輔助,雖然現在的班級里有班委,但是這需要老師加以正確的引導團結全班同學,而不是以成績論高低互相鄙視,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團結合作,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精神比分出優等生和差生要好的多,讓孩子們在合作中競爭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日本漫畫《火影忍者》中,對世界充滿憎恨的佐助最終因為鳴人對他的關注而回到正軌,這是因為哪怕與世界為敵,他仍然能夠感受到鳴人對他的關注,最終得以回頭,這種羈絆是一個人向善而行的重要力量。阿德勒曾經對精神障礙患者這樣說:“每天都要讓別人快樂”,不就之后這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或許我們很多人會問,為什么要讓別人快樂,不讓自己快樂?這種想法其實是將自己與別人對立起來了,事實上,我們的意義只有在人際關系中才得以體現,讓別人快樂的同時也讓自己獲得了快樂。
立德樹人是教師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如果有一天發現有的孩子認為生活毫無意義,那么一定要告訴他,他的周圍有人會因為他的所作所為而生活的更加便利,哪怕你只是在出門的時候面帶微笑,別人見到他之后心情愉悅,那他就是有意義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都是教師最好的教學方式,只要提高了教師的素質,那么孩子們的成長就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