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幾年的時候,城鄉的差距很大,那個時候,翻過兩座小山坡去上學,學校就像現在支教的那種環境,可是那個時候的縣城的學校都已經開始學英語。我七歲會做飯包餃子(學做飯是因為家里確實窮,爸媽早出晚歸的掙錢,我們要自己做飯吃飽自己還要給爸媽做),十三歲會包饅頭,村里人都說那個時候的我聰明伶俐(哈哈,在自戀),頭十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干各種弄好,種玉米,撒肥料,集芝麻……
十二歲的時候吧,第一次去縣城,還是因為外公生病住院,家里沒人照顧,把我和哥哥的帶去,順便看看外公。我記得那年,第一次見到有六層的房子,那么高的樓梯耶,我和我哥上下,上下,上下爬了十幾遍,都難以掩飾心中的興奮(擱現在,二樓都不想爬!!)。那個時候的我們,雖然窮,但是懂得滿足,日子雖然艱辛,但確實無憂無慮。讀書那會,家里為了給我和哥上學,讓我大伯(小學老師)在學校幫忙擔保學費,幾乎都是每一次學期末,才將費用補齊。我媽是個暴脾氣,當家作主,爸爸很老實巴交的,我們幾乎被我媽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無非是把梳子搞斷了,米飯沒煮熟啦,我和哥打架啦……各種。
初中后就沒挨過打了,成績還不錯,小升初學校第三,第一名和第二名都去縣城讀書了,我去了鎮上,因為鎮上免學費,在縣城的成績排中間,需要花幾千塊錢,所以毅然決然的沒去。后來高中,大學,我不止一次問過我媽,如果我當時去了縣城,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別說金子在哪都放光,全他媽狗屁胡扯,環境真的能塑造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
鎮上學校的學生是一整個鎮的好幾個小學升上來的,雖說有不少去了縣城讀初中,我的初中還是有幾百人的。以第二名成績入學的,第一名是副校長女兒。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