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小王子》,是在高二的時候,那個時候還什么都不懂,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喜歡。真正認真讀《小王子》,是在大一的時候,好像是我在財大圖書館讀的第一本書,摘記密密麻麻的抄了三頁,給好朋友寄明信片,寫的全是《小王子》里面的句子,也似乎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心里住了一個小王子,住了一段小王子的愛情。
時隔兩年,今天和偲瑤姐姐一起去看了電影版的《小王子》,看的時候總覺得沒拍出自己心中的那個小王子,后來想著想著,越來越覺得還是還原了心中的小王子的,心理落差不過是后知后覺當時沒看懂吧,所以想明白了之后才覺得心里全是滿滿的美好與感動。
聽說《小王子》的作者安托瓦尼.德.圣埃克.蘇佩里(ps:絕對是除了JK羅琳外記得最清楚的一個作者)本人就是一個飛行員,電影里用一個飛行員的角色展開對《小王子》的敘述應該首先是對作者的一種致敬吧。另一個層面,我覺得電影中,玫瑰是小王子的玫瑰,小王子是飛行員的小王子,而飛行員是小女孩的小王子。而對于我們來說,玫瑰花是小王子的玫瑰花,小王子是安托瓦尼的小王子,安托瓦尼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個小王子。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他們很少有人還記得這一點)。飛行員說,最重要的不在于長大,而在于遺忘。小王子的美好與單純在飛行員的腦海里銘記了一生,而就如飛行員所說,最重要的不在于長大,而在于遺忘。這種銘記讓飛行員始終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讓他的內心始終住著一個善良單純的小王子,無關于年歲的增長。這種善良與單純卻是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沒有人愿意做飛行員的鄰居,沒有人愿意聽他的故事,每一個人都覺得飛行員是個怪物,因為在大人的世界中拒絕長大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就像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價值觀一樣,我們終究不能幼稚的活著,不能拒絕長大,不能“ruin our life”;就像電影中的城市,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樓都方方正正的,就像一個巨大的鋼鐵迷宮,灰色的格調,嚴肅的沒有一絲情感。
安托瓦尼在《小王子》里寫,“這樣在我生命的旅途中,我就大量接觸到很多嚴肅的人,長久生活在大人中間,近距離觀察他們,可我的想法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大人們就喜歡數字。” 作為電影中的大人,小女孩的爸爸和媽媽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工作與計劃,甚至,媽媽將女兒的人生規劃到了每一個小時每一分鐘,爸爸則除了生日的那一天,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爸爸,從不曾看到女兒的眼淚,因為太過嚴肅太過理性,感情不過只是影響效率的因素。但是正如《小王子》中所說的,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當媽媽愿意耐心聽自己女兒講話的時候,終于開始關心自己女兒內心真正的想法的時候,似乎媽媽記起了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放棄了為女兒規劃一個所謂成功的人生。
在沙漠里,小王子對蛇說,為什么這里沒有人呢,沒有人多么的孤單?蛇說,人太多反而才會覺得孤單,你知道忘記一個朋友是令人傷心的,并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朋友。就像飛行員只有小王子一個朋友,小女孩只有飛行員一個朋友。當飛行員要離開的時候,小女孩失望的說,我最后悔的就是認識了你,因為你,我荒廢了自己一個暑假,還要聽你講這樣一個荒唐的故事,小女孩哭著撕掉了所有的星星。因為當一個人擁有一個朋友時把自己所有的信任與愛都給了他,而在被告知從來都不曾被重視,在對方的心里,自己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的一瞬間,內心總是會充滿了無助與失望。而且小孩子的友情總是最真摯而純粹的,沒有復雜的利益關系,也不會因為害怕失望而不再對誰滿懷期待。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朋友,所以忘記一個朋友是一件太過傷心的事情。
后來小女孩的生活回歸了原本的面目,小女孩每天讀書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沒有一點誤差的生活著,并不快樂,因為就像一個機器一樣。假期一點點過去直到開學前一天,飛行員失火住院了,意識到即將失去飛行員的小女孩才明白了友情的意義,也明白了同樣失去小王子的飛行員為什么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看著星空,看著日落。插一句,一直超級喜歡原著中的一句話“one loved the sunset , when he ?is so sad."中文被譯成了”當一個人滿心憂傷的時候,就會眷戀一次又一次的落日......"而我們在生活中的體會是當一個人滿心懷念一個故人,一段曾經的歲月時,就會眷戀他曾經的習慣與動作。所以我覺得導演安排飛行員帶小女孩看日落,看星空,包括最后小女孩帶自己的媽媽看日落,看星空的情節,可能是為了詮釋這種對于友情的理解,對朋友的思念與眷戀。內心不覺一陣溫暖而又柔軟的感傷......
于是小女孩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為了幫助自己的朋友完成愿望,小女孩決定把小王子找回來。就像一切電影情節該有的一樣,怎么都發動不成功的飛機,突然發動成功了,而且飛行員之前的一切小情趣的設計包括音響包括地毯包括各種裝備都按照計劃進行的perfect。小女孩終于找到小王子,在一個沒有孩子的國度里,一切都是冰冷而沒有色彩的(當然人物的處理秉承了法國動畫片一貫的風格),大人們像機器一樣工作著,“大人們自己什么也不懂,總是要孩子們給他們沒完沒了的解釋,真費勁。”但更加現實的情況是“大人們就喜歡數字”他們甚至根本不會聽孩子的解釋,于是小女孩只能在人群里像一只小老鼠一樣躲躲閃閃。
當小女孩終于找到小王子的時候,小王子已經變了,小王子長大了,他終于也被培養成了一個機器,只會工作,對鬧鐘神經敏感的的清潔工。像所有大人一樣,小王子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忘記了曾經的一切,忘記了飛行員。這個地方是導演改編了的,第一次看的時候,作為一個有先入為主癖的人,我表示真的超級不能介紹,我覺得這樣的情節毀了我心中的那個小王子。現在想想,藝術的本質一定是來源于生活的,而且要高于生活。這種處理其實很符合現實,私覺導演應該是想要暗示小王子對于這個社會,力量終究是薄弱的,就像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有太多生不由己的事情,就像小王子的星空、小王子的生存權利被商人剝奪,電影里有一個細節,商人對小王子說,我給了你37次工作,你被解雇了36次,這將是最后一次。這就暗示小王子一定曾經為自己發聲過,為自己堅持過,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終究打垮了他,不得不把內心的勇氣和不甘封存了起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終究都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可是小王子是幸運的,有一個小女孩向他伸出了手,讓小王子的勇氣有了爆發出來的點,小女孩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初衷,讓他在眾人的哄笑中有了對自己的肯定有了堅定的底氣。這在生活中也同樣是有折射的,我們似乎總是會有低谷期,當我們落入自己人生的低谷的時候,當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初衷的時候,一個人勇敢的站了出來,向你伸出了手時。這樣一種善良也許微不足道,卻足以改變人的一生。有時候我們總是會覺得自己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我們困惑,我們懷疑,我們苦悶,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個人告訴自己說,要相信自己,要堅持自己認為是對的,哪怕全世界都覺得自己像個傻子一樣哄笑,也要給自己一點勇氣。
原著是這樣寫的“原來越是個性化的感受就卻具有普遍性,人世間最普遍的情感真理恰恰隱藏于最孤獨最純潔的心靈。忽略了自身的靈魂和命運而向外求真理的人不僅求之不得,連自身也迷失掉了。大千世界的普遍真理不在別處,正隱藏在一個孤獨者的內心深處,本質是看不見的,它存在與每個人的心底,但它分明存在著,生命因她而獲得了價值和意義。”
最后小王子和小女孩找到了小王子曾經居住的星球,這個時候的小王子依舊是缺少勇氣的,因為孩子往往比大人更加有創造力。玫瑰已經死了,看到玫瑰的一瞬間,小王子找回了曾經的自己,雖然玫瑰死了,但是卻永遠地活在小王子的心里和小王子生活的星球上,玫瑰也該覺得是幸福的吧,因為被愛的人永遠的記住永遠的想念。就像原著所說“星星之所以美,是因為有一朵看不見的花,之所以美,是因為藏著看不見的東西,我在此看見的僅僅是個驅殼,最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這種東西,就叫做愛吧。本來覺得這個橋段挺狗血的,想畢竟要還我們一個內心深處完美的小王子。回來路上想起一句話“不忘初心,方能始終“,然后好像突然明白了結局,溫暖莫名。
寫到這里想仍然用《小王子》中的一句話結尾吧,”如果你愛上一朵花,她住在一顆星星上,夜里仰望星空,那將是多么甜美,每一朵星星都在開花。
謹以此文,送給自己心中永遠的《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