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dy上課一直說中文,所有課堂懲罰措施都無濟于事,Lucy老師氣急敗壞地把他拉出教室。
Lucy:課堂規則第六條是什么?
Brady:Speak English。
Lucy:你做到了嗎?
Brady:沒有。
Lucy:那你課上還說中文嗎?
Brady:不說了!
Lucy:你要再說怎么辦?
Brady:罰我下課不準回家!
從此,這個4歲大的調皮小男孩,沒敢在課上說中文。偶爾無意間冒出一句,他會立刻看向我,露出一副無辜求饒的表情,而我面部嚴肅,可心里卻是美滋滋的。
與之相反的是,前段時間,與一位家長的聊天,真是讓我憂心忡忡。
Jeff是個聰明但好動的小男孩,由于媽媽很少陪他復習,導致他學習效果不理想。
Lucy:上次給你介紹的幾款游戲玩了嗎?
媽媽:你說得倒挺好,只是一回到家,他就想著吃。
Lucy:那APP在家使用了嗎?
媽媽:嗯,但是他看一會兒,就玩起其他的了。
每次和這位媽媽的交流,都會讓給我無計可施。我真心給她提出建議,她似乎覺得我站著說話不腰疼,最終又把責任推到了我身上,心情郁悶極了。
今天,閱讀了晨讀材料有關“開導”的分享后,我才漸漸發現,造成Brady和Jeff媽媽截然不同的開導效果的原因,不是孩子和大人的區別,而是我處理方式的不同。
面對Brady時,自己的實踐,竟與“GROW模型”提問法的理論不謀而合,所以我成功地“降服”了他。而面對Jeff媽媽,我卻把自己卷入了她的困擾中,使自己喪失了“旁觀者清”的理智。所以,下次再和媽媽交流時,我會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開展:
你讓Jeff在這里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那他現在是什么樣子的呢?
你覺得如何做才能達到你的目的呢?
你接下來要怎么做,我們能幫助你什么?
成功的開導,是幫他人理清思路,而非替他人做決定。以提問的方式,引導他人反思自己,發掘潛能,改善自我。這樣的開導,自己輕松自在,他人也受益匪淺。同時,自己也成了監督者,他人也樂意在我們的監督下,一步步踐行自己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