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車困境本質是道德困境
“電車難題”是當代國際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并且片刻后就要軋到他們。幸運的是“電車難題”給你一個道岔拉桿,拉動拉桿就能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桿嗎?(ps.1.電車一開始是駛往5人方向。2.車軌上的人不考慮與你的關系或其身份的特殊性。)這個思想實驗,它有另一個擴充版本。一位叫湯姆森(Judith Jarvis Thomson)的美國哲學家,給“電車難題”改變為一個更的情形:有一位胖子恰好在軌道上方的橋上看風景。在這種情況下,旁觀者同樣有兩個選擇:可以把這個胖子推下去,攔住電車,殺死一個人,挽救五個人的生命;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我經常問我周圍的人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愿意扳動鐵路的道岔,但是不愿意推下胖子。而且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豪瑟爾進行了一次有名的問卷調查,針對電車難題,讓人們匿名決定怎樣處理這輛失控的電車。結果顯而易見:無論地區、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和出身,他們給出的答案幾乎是和我得到的答案相同的。說幾乎是因為有六分之一的人選擇推胖子。對此很多人給出了道德上的解釋,但是在這兩個問題里所有的根據道德做出的解釋都會推出自相矛盾的觀點。根據功利主義的觀點應該去推那個胖子,但是極少有人回會去推,但是道德主義認為此時應當不作為,但是所有人都選擇在第一種情況作為。所以功利主義和道德主義的共同困境就是不能解釋所有的情況。
2、道德不是天然的
道德在日常的生活中是習以為常的存在,甚至習慣到大多數人以為道德是天然存在的,永不改變的。但是事實上道德不是天然存在的,古代的道德和現在的道德已經大不一樣了,時代不同,適用的道德準則就不同。所以為了倫理學家為了讓道德的適用范圍更加廣泛一些,就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道德準則。比如功利主義就是提倡社會總體幸福最大化。但是它還是遇到的無法解釋的事情,用科學的術語說就是被證偽了。所以功利主義的理論被推翻了。被推翻也不要緊,科學上也有很多被推翻的理論依然存活,只是要加上特定的條件,比如經典牛頓力學體系被推翻后,加上了宏觀低速這兩個條件又變的正確了。那么對功利主義添加什么條件合適呢?嘗試過后發覺要增加的條件實在是太多了,比如:情況不能太復雜導致無法計算出實現最大幸福的方式,要考慮到每個人的價值其實不同,而且要有能力做到判斷和選擇,其實還有很多。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理論的成立需要這么多的條件,那就干脆換一個吧。就像打一個補丁的衣服還能穿,打十個補丁的衣服就果斷扔了再買一件吧。
3、自私才是不變的
其實電車問題如果交給經濟學家來解釋就根本不是問題。因為兩者索要承擔的后果是不一樣的,第一種情況是在被5個人的家人告上法庭還是被1一個人的家人告上法庭中選擇,當然自私的人會選擇被一家人告。而在第二種情況中,推胖子就需要被胖子的家人告,而不推的話那五家人也不會來告他,作為自私的人就一定選擇不推。用個體自私來解釋就能夠將這兩個問題同時解釋,而且事實上也被驗證了。
2012年舊金山發生了一起電車事故,造成一人死亡,與平常電車事故不同的是,一名27歲的女子瓊斯在目睹電車失控的情形下扳動了電車的道岔,使得本應撞向五人的電車改變軌道撞死了在另一條軌道上法利先生。
有人會說如果瓊斯沒有搬動道岔,那五家人也可能不會去告他,這種解釋不就破產了么。這里就要想那五家人不告的概率有多高才能夠讓人不去搬動道岔,答案是至少要達到8成。換句話說那五家人在失去親人的情況下至少要有4戶人家還保持理性,這話說出來有人信么。
4、道德的背后是兌價
尊老愛幼不是無條件的,年輕人尊敬老人的同時,老人也要承擔教育指導年輕人的責任。成年人愛護教育幼兒的同時,幼兒也須要對長輩尊重。所以很多老年人覺得人心不古,不在尊敬老人了,那是因為現代社會發展速度太快,老人們的經驗已經沒有辦法用來指導年輕人了。現在的情況是老年人須要向年輕人求教了,這就是所謂的后喻時代。現在任然被后輩發自內心尊重的老人都是不斷提升自我認知的人,這樣的人其實任何時候都是被人尊重的。所以那種只有得到或者付出的道德準則是必然會被淘汰的,道德也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的。
歷史上的經驗告訴我們,違背人性規則一定被淘汰,只不過淘汰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暴力,一種是理性。我們要選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