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鳳(93)
肖鳳老師不僅梳理了第一次課程中每個小組和講師的分享,整理了自己的收獲,還高質量完成了挑戰性作業。
最難能可貴的是肖老師對階段1有自己的獨特理解。比如,肖老師比喻說,傳統設計只是教給學生做一個知識“ROM”(儲存器),而逆向設計促進意義理解與遷移應用,做到應對不同情境時應做一個“CPU(處理器)”。
肖老師在這份作業中綜合了多本書和多個專家的觀點,并借助課例輸出自己的思考。是一份深度研究后而完成的作業。
建議:在理論闡釋時要簡化,學會概括,作業邏輯上也可以再優化。
推薦大家學習。
2.丁菊(83)
丁菊老師詳細總結了自己第一次課程的收獲,很真實地描述了自己在學習中的堅持。雖然難,但只要以日以年地堅持,定會有突破,期望下次看到丁菊老師的課例設計。
3.史燕飛(88)
從史燕飛老師的作業中,看得出史燕飛老師本學期的勇猛精進,史老師真的是沉浸式學習。史老師教九年級,沒有七年級新教材和其他任何材料,還能進行階段1設計,真心敬佩!
史燕飛老師在“易產生的誤解中”,提出“所有的 be+doing都表示進行時態嗎?be doing什么樣的用法?”,有這樣的思考,就是對本部分內容真的理解了。
史老師的困惑第二講澄清。
4.唐艷飛(89)
唐艷飛老師的課后反思讓我非常有觸動,唐老師從自己第一次課程中的分享,總結出“確定目標”的重要性,并遷移到工作中,思考如何規劃時間。
唐老師詳細地闡釋了階段各要素的內涵與要素之間的關系,還用表格梳理了長期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的區別,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建議:唐老師的語篇分析大多進行了what的解讀,建議增加why和how的解讀。
5.黎曉霞(87)
黎曉霞老師對此次課程有了非常細致得復盤,比如,并借助第一次課程學習的如何高效與Deep seek互動,還有對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意義與實施路徑等內容的總結。
曉霞老師還進行了課例設計,但也許是時間原因,課例部分有點粗糙,需要再打磨。比如單元教材解讀和語篇研讀,學情分析,育人藍圖,以及階段1各要素的課例設計等。期望下次看到曉霞老師的優秀課例。
6.高麗杰(93)
高麗杰老師全面分析了第一次課程收獲,條分縷析地闡釋自己的新理解,并提出困惑:Grasps架構能用在很多場景,除了表現新任務,還能應用于哪些領域?實際上,我給第deepseek的就是一個任務,Grasps主要運用于任務架構。
在挑戰作業中,麗杰老師用自己的語言闡釋了階段1內涵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閱讀麗杰老師的闡釋,感受到麗杰老師真正理解了階段1要素的內涵及其內涵之間的關系。
課例設計中,育人藍圖的子主題提取得很好。所確定的單元目標可以再優化,比如“科學合理安排時間,做時間的主人?!笨梢愿臑椤皩W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學會時間規劃和活動安排,能在自律自主中做時間的主人,有序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br>
7.周洪羽(90)
周洪羽老師詳細闡釋了第一次課程的收獲,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還添加了自己的新的思考。
在挑戰作業中,洪羽老師把三階段的要素內涵及要素之間的關系講得闡釋得很明白,用導圖的形式呈現,非常清晰。
在課例設計中,周洪羽老師按照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個方面設計所確定的目標,建議綜合確定目標(因為每個目標都有所指向的活動,任何活動都是語言思維與文化的統一,不是單指某一個核心素養的方面)。
周老師設計的“大觀念和基本問題”,也可以再優化。比如“你喜歡什么活動?”是能夠直接回答出來的。What activity do you like?I like basketball.I like jogging.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問題不利于單元主題的深度探究——這個問題與“同一時間內不同時期的人們做不同的活動”這一主題關聯不大。
“你將知道的知識”部分也可以再優化,所列核心知識不夠全面。
8.張偉燾(88)
張偉燾老師細致地總結了第一次課程,并提出“如何平衡工作與學習的時間?”問題,實際上,我們大多數教師白天在學校工作期間,很難抽出時間去讀書、研課,主要利用早起或晚上。也就是說,八小時工作之外的時間做什么,是人與人之間拉差距的主要原因。
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
①把任務分解,我微信傳輸助手都有近期將要完成的任務,化零為整,有時間就去做一點。尤其是語篇研讀,這與平時的教學并不沖突,可以在學校辦公室辦公桌上有一個每日to do list,提醒我們要做什么事情。
②拒絕無價值“交往”,我很少在周末和朋友聚餐—— 她們都會說“邀我吃一頓飯很難”,真正的友誼不會因為不在一起吃飯就會淡化。
③讓做事時間更投入。比如做什么事情,把手機放在飛行模式,30分鐘、一個小時等,讓做事這個時間段聚焦當下任務,提高效率。這樣就能提高率。
④利用暗時間,有很多暗時間可以用,比如值班時,我就會思考當下的任務,想著想著就有了新的啟發。
……
張老師在挑戰作業中,不僅把階段1中各要素內涵以及要素之間的關系闡釋得清清楚楚,還有一個特別美的思維導圖呈現出來——導圖是很好地彰顯了張老師對階段1的深度理解。希望下次看到張老師的課例。
9.王紅?。?9)
王紅印老師本學期有非常大的提升,不僅能夠詳細地總結第一次課程總結,還非常高質量的完成挑戰性作業。其中,大觀念與基本問題設置非常好。
單元育人藍圖還可以再完善。其他都挺好的。推薦大家學習!
10.崔如燕(85)
崔如燕老師作業開端初提出問題:
我想問下,各位大咖在自己的教學中是灌輸式,活動式還是嘗試大單元教學?大家在研課時的總結發言能運用到的實日常際教學嗎?可能我對大單元還不夠理解,對我而言,我覺得需要過程,先厘清概念,結構,再自己嘗試大單元實際,再運用到教學中。
是的,改變行為需要先改變觀念,改變觀念需要有知識、技能支撐,還要應用所獲知識和技能不斷地應用實踐。逆向設計也好,單元整體教學也好,都是需要時間的。
理論部分,崔老師闡釋得很好。課例實踐部分,無論是所確定的單元目標,可以根據Smart原則再優化。比如,所設計的大概念“學習并使用相關詞匯談論地點和方向”,就比較籠統,相關詞匯是哪些詞匯?可以再清楚一點。
11.夏桂紅(95)
夏桂紅老師以敘事的方式呈現第一次課程學習總結,讓讀者讀起來深有感觸。
(建議夏老師把這一部分再優化,然后發給我或者齊赟、德靜老師,向新網師公眾號投稿。)
在挑戰性作業中,夏桂紅老師寫到:
“綜上所述,我對逆向設計階段一的五個要素的理解是:他們就像一串珍珠項鏈,一顆顆美麗的珍珠,就是我們需要深度挖掘的的大概念,精心設計的基本問題,精選挑選的知識和技能,而他們需要符合預期目標這條主線的要求。確定目標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的方向和重點;預期理解的大概念確保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基本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和思考;知識和技能則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具體學習內容。這些要素共同作用于教學設計,確保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
課例部分更加精彩,推薦大家學習!
12.張艷艷(90)
每次閱讀張艷艷老師作業,都能體悟到張艷艷老師的獨特思考能力,在基礎作業中,艷艷老師都有“我的理解”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能專家、講師或者學友的分享,不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能促進實踐應用和遷移創新。
艷艷老師提出困惑“本單元有三個主題,以哪個為主呢?”結合本單元學習內容整體分析,應該是以“人與社會”為主,以溝通交流為核心主題。沒有溝通交流,哪怕面對面坐著也不可能了解對方的行為,也很難有培養同理心和跨文化視野了。
艷艷老師課例部分設計也很好。但是第三個“基本問題”是有問題的,I am leaving for shanghai tomorrow.和I amvisiting my uncle in Canada.的區別,學生要么直接說出來,要么不知道。不具備探究的價值——問題指向越是具體,越就無法深究。
13.殷德靜(91)
本學期德靜老師在英語研課中,總能呈現一些高質量的復盤和問題。建議德靜老師把復盤部分重新修改,可以發布在“新網師英語”公眾號上。
挑戰作業,德靜老師用的是人教版——她們學校用的是仁愛版,還能高質量的分析教材,難能可貴。
建議:德靜老師所設計的單元長期目標“分享生活,關愛家人,理解生活”不能很好的凸現單元主題,可以再完善一下,“通過閱讀他人動態、分享自己生活,逐步養成推己及人的思維意識?!贝送?,“將要知道的知識”部分可以優化。
德靜老師提出一個單元的表現性任務,是不是每個課時都應該有?不是的,通常一個單元有一個表現性任務——或者叫項目式活動。因為表現性任務相對其他任務來說,需要的周期長,一節課40分鐘,很難每節課都有這樣的任務呈現。
14.周燕(95)
周燕老師已經對單元整體教學有了清晰的認識,還非常認真細心地總結第一次課程收獲,這就是學習的本質——每次學習都有新經驗的建構。
在挑戰作業中,周燕老師對每個要素不僅是理論闡釋,還列舉例子。比如,對將要理解的大觀念、特定理解、容易產生的誤解的分析如下:
(1)主題大觀念:了解人們所從事的活動,通過交流,拉近彼此距離,增進親朋好友的情感,以及國際友好和跨文化溝通交流。
(2)語言大觀念:現在進行時的 “be + 現在分詞” 形式是核心,表現正在或現階段正在進行的動作。(特定的理解)
(3)在一些特定語境中,現在進行時的形式不變,但意義會根據上下文有所變化。例如 “The bus is coming.” ,從形式上看是現在進行時,在一般語境中可以理解為 “公交車正在過來”(現在正在進行的動作);但在等車的場景中,更傾向于表達 “公交車馬上要來了”(即將發生的動作),這就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準確理解和運用現在進行時的形式和意義。(誤解)
這樣是不是很清晰?能做到這種程度,需要真正對概念理解,又不停的在實踐中反復應用。
對基本問題理論闡釋之后,周燕老師對基本問題的舉例如下:
(1)什么使人們走到了一起?(對應主題大觀念)
(2)現在進行時在形式、意義、使用上如何進行統一?(對應語言大觀念)
(3)現在進行時只能表示現在正在進行的動作嗎?(對應誤解)
這與大概念就實現了一一對應,通過基本問題,引領學生朝向大概念的理解。
周燕老師的困惑是感覺所學與所做兩張皮,周燕老師說:“ 現在我最大的困惑就在于所學的內容與課堂教學還是存在割裂,雖然現在有了單元整體教學的意識,并且也有了落地的課堂教學,但是總覺得少了素養的靈魂,總感覺拖不動學生去get到我想要讓他們悟的那個點,在具體教學上,用得也比較少。”
我想對周燕老師說,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的改變,并不是因為獲得了某個理念就能改變的,是需要很長時間實踐,對大腦不斷的刺激,讓新的觀念“打敗”舊觀念,并取代舊觀念的位置,才能感覺很順暢地支配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我們教室里面坐的學生,是接受著傳統教學的學生,讓他們有新的學習觀,也需要時間。
所以老師們,只要是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做。以日以年的堅持,就會豁然開朗,有成果。(包括現在我們有了核心素養觀,以及單元整體教學的意識,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只不過這樣的影響微乎其微,沒有外露而已。)
推薦學習周燕老師的作業,可以分塊打印出來學習。
15.湛禮蘭(92)
湛禮蘭老師一直是新網師英語研課的榜樣老師!
本次作業中,湛禮蘭老師用紅筆標注了第一次課程的收獲,通過講師用魚骨圖闡釋單元整體教學要義、用grasps對deep seek下指令,還有小組的分享,湛老師更加理解“結構化知識”的價值。是的,當對知識有了全面深度的理解后,就會對這一知識進行網絡化梳理和應用,往深處講,每個結構化內容的呈現,都是一個知識模型——無論單元整體教學,還是grasps,有了這樣的知識模型(結構化表征),就能在不同的場景遷移應用。
【我不知道我這個地方是否點評清楚,我要表達的意思是人的任何經驗,只有形成結構化表征,才便于在新的情境提取應用,否則,這些經驗也只是以大腦信息的形式存放著,用的時候也很難想起他們。這也就是為什么單元整體教學要強調形成結構化知識的原因?!?br>
特別感謝湛禮蘭老師的這一點反思!
湛老師的課例設計也非常優秀,但有些細節出現小問題,比如標序號的問題,讓讀者感覺有點混亂。雖然不是大問題,但也應該關注。
16.齊赟(90)
比較喜歡齊赟老師提出的困惑和問題:
一、本書每個單元的大概念是書本上project最后面提煉出來的那句話嗎?它能否代表單元的底層邏輯?還是說需要我們自己再次提煉?
【新教材單元結束處都有一個value statement(價值陳述句)是指向跨學科特點的單元主題大觀念的。作為一個語言學科,不僅要有單元主題大觀念的建構,更應該有要學科本體的語言大觀念的建構,王薔老師認為語言大觀念的提煉,通常是“梳理單元內容和結構化語言(語言表達方式和語篇文體特征)”。】
二、對大概念缺乏系統性認知。知道大概念可以從哪里去找,但是仍舊難以從眾多的教學內容中提煉出具有統領性的大概念,缺乏對英語學科知識體系的系統性認知,難以準確把握哪些概念可以作為大概念來貫穿教學。
【提煉大觀念很難,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是是反經驗的——也就是說,在我們已有的經驗中,大多是零碎的知識內容,很少有這樣抽象化的大觀念的存在。所以提煉起來是不容易的,但如果堅持這樣做下去,大腦中結構化知識越來越多,提取單元大觀念也會越來越容易,甚至會脫離教材分析一下單元內容和語篇,就可以提取出來?!?br>
三、提出基本問題的難點
如何精準地提出基本問題,不冗余?
【基本問題與大觀念是一對相對應的概念,基本問題的提出,要根據本單元內容與課標的關聯點,要根據教材內容指向的大觀念,要根據理解六側面等方式提出。
要提出好的基本問題,要真正理解《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提出的基本問題的以下要素:
①四種內涵(哲學的重要問題、學科核心觀念問題、單元核心內容問題、吸引學生的問題);
②基本問題的五個特點(與現實世界關聯的、開放引發思考的、反映專家思維的、引發學生好奇和主動參與的、指向不同觀點和視角并需要查閱探究需要課內外材料的);③六個指標(激發已知經驗、連接大觀念、激發持續探究、培養批判性思維、引起經驗反思、具有牽引性)】
四,想要專題學習育人藍圖。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還是混沌的。
單元育人藍圖的設計,是基于課標、單元學習內容、學情確定的。育人藍圖建構方式:
我平時喜歡“自上而下”建構:
①結合單元學習內容和話題,分析課標與本單元的連接點(包括跨學科的主題和語言學習的主題);
②結合教材分析和語篇研讀,把主題分解為子主題,子主題與語篇關聯,再整合單元語篇(把此主題相同的語篇放在一起)。
③結合學情,概括單元指向的主題大觀念和語言大觀念。
④繪制成圖:單元話題、語篇自主題、整合合并語篇、單元語言大觀念和主題大觀念。
17.張亞利(88)
張老師很好地完成了基礎性作業和挑戰性作業,但閱讀張老師的作業,總覺得這份作業沒有呈現張老師的實力水平。也就是說,每一部分沒有新的生成,這些應該是在張老師已有的經驗下完成的。期待張老師更有突破性的作業成果。
建議:課例部分“將要理解的大觀念”,張老師的梳理如下:“此時此刻,不同時區、不同地區人們習俗不同,都是在不同的活動中享受自己的生活。”
小觀念:
1.此時此刻,由于文化和時區的不同國家人們在做著不同的事情。
2.相同地區的人們由于生活、工作的不同,活動也不同。
3.由于個人的喜好、能力等的不同,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也在做著不同的事情,甚至同一事情,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4.不同身份的人打電話時所使用的語言有所不同。
可能的誤解:
1.只要遇到現在時間就一定使用現在進行時態。
2.在做同一件事情時,要按部就班、同一方式來做。
建議:
大觀念從兩個方面梳理:主題大觀念(Living in a global village,We should think like global citizen.)語言大觀念(Use“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to describe what is happening.)
容易產生的誤解: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only means the things are happening at the moment.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also means the future tense—the things will happen.Sometimes it shows special emotions and feelings? because of the things that happen again and again.)
18.梁君元(92)
梁君元老師很好地結了第一次課程的學習收獲。在挑戰性作業中,梁君元老師結合資料包學習,每一段都加上“我的思考”,比如對“逆向設計的內涵”闡釋,梁老師的思考是“
我的思考:階段1的預期結果指明了作為教師在單元教學后把學生帶到什么地方去,而這個預期結果應該指向的是育人目標,是素養目標,而不是知識目標;階段2確定評估證據明確了教學評是同步動態進行,嵌刻在學習活動的每一個時刻中,而不是傳統教學中評估作為教學活動的最后一環。階段3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是基于階段1和階段2的基礎上,運用Whereto,理解六側面,學習活動觀等工具進行各個課型課時設計,把素養目標,評估證據通過各課型課時落地,達成育人目標?!?/p>
這樣的思考,就能把三階段連在一起,對逆向設計的“以終為始”和“結果導向”就更清晰了。
閱讀梁老師課例部分收獲也很大,一個對這個教材不熟悉的讀者,也能通過梁老師的解讀、分析與設計,了解本單元的目標指向和具體內容。
建議:“將要理解的大觀念”部分,缺少語言大觀念的概括。
19.蘇碧云(91)
蘇碧云老師在本學期的學習,每次作業都有驚喜!一份值得學習的優秀作業,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蘇碧云老師提出資料包中的“解析課程標準中的名詞來確定大概念”是什么意義?
我解釋一下:比如,在確定單元主題大觀念時,可以從“人與社會”——“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子主題中的“良好的人際關系”“跨文化溝通與交流,語言與文化”作為提煉點,提取出單元素養目標“通過電話、明信片、視頻等溝通交流,建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推己及人的國際視野?!?,再概括為“全球思維,國際視野”這樣的大觀念。
再如課標中的“新媒體語篇”,可以聯想到本單元的視頻腳本學習,提取“通過觀看他人或分享自己的視頻,促進跨文化交流。”等。
20.賀利瑩(90)
賀利瑩老師詳細總結了第一次課程學習收獲,并且提煉了重要理念。
挑戰性作業中,賀利瑩老師的育人藍圖繪制值得學習。
建議:基本問題是大概念的載體,通常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賀老師的這兩項內容有點錯位??梢哉{整一下。
比如,賀老師的第一個基本問題是“什么把人們聚在一起?”所指向的預期理解是“不同地方的人們過著不一樣的活動。”結合這個基本問題,好像無法很好地探究后面的預期理解。如果把指向的預期理解改為“通過電話,明信片,視頻分享等方式,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可以讓人們彼此熟悉,行成跨文化理解和國際視野。”就會好一些。
21.白小艷(85)
白小艷老師對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意義與實施路徑做了詳細闡釋(但是沒有看到對第一次課程的復盤總結。)
建議:每次課程學習后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復盤總結,在概括自己的聽課收獲過程中,能實現知識的內化,就像英語學習活動觀應用實踐類活動一樣,“描述和闡釋”是非常關鍵的學習過程。
在課例實施方面,小艷老師做了細致的教材分析與課例設計,整體上來說是非常好的。? 但有些地方還可以再優化。比如:小艷老師確定的第一個將要理解的大觀念是“理解文化的多樣性(主題大觀念)”,這一單元主題并不契合,可用于多個單元。本單元的主題大觀念可以概括為“通過不同形式的溝通交流,了解到同一時間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實況,形成推己及人的全球思維與國際視野?!?br>
學生將要知道的“知識”,小艷老師只列舉了語音知識和語法知識,實際上還可以梳理其他核心知識,比如動詞ing構成的詞匯知識,視頻腳本的語篇知識,了解時區的跨學科(地理)知識等。
小艷老師的困惑是“逆向設計的階段三—設計學習活動,如何確保設計的活動是與目標和評價一致呢?我在設計時的思路還是傳統教學活動設計方式,如何在觀念上做出改變和調整呢?”
小艷老師提出了“如何保證教-學-評一體化?”在教學設計方面的問題。(“教學評一體化”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反思三個方面的一體化)
如何在教學設計層面保證教學評一體化呢?首先,確定目標之后,把目標轉化為評估任務,然后再把評估任務鑲嵌于學習活動中。這樣就能保證教學評一體化了。
(建議小艷老師再看一下上學期第四講的視頻)
小艷老師怎么理解呢?
22.林娜娜(89)
林娜娜老師用思維導圖梳理了第一次課程的學習收獲,用導圖梳理是一種很好的復盤形式,有助于內化所學知識,改變已有經驗,形成結構化的新認知。
從整份作業中,看到娜娜老師真正的思考與收獲。比如,娜娜在作業中寫到:“我跟著英語研課學習UbD逆向設計,怎樣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呢?在階段1中,我的長期的、可遷移的目標就是在課堂教學設計備課時,隨時能調用UbD的思考模式來設計教學。那么,我需要掌握哪些關于逆向設計的知識呢?我要理解關于逆向設計的什么內容呢?我會產生哪些關于逆向設計的誤解呢……”這樣的反思,能幫助我們理清困惑,如果順著這樣的反思,去搜索相應的材料,就會有新的理解。
建議:“將要理解的大概(觀)念”所對應的基本問題沒有呈現。大觀念沒辦法一蹴而就,大觀念需要基于一些核心問題,并用所學知識、技能去探究,在此過程中修煉形成的。
就像娜娜老師說的“研課時一個過程,進步是循序漸進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是理論的學習理解還是實踐的動手動腦操作,都是需要慢慢積累的?!逼谕饶壤蠋煾鼉炐愕淖鳂I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