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自己接手的是一幫一年級的小毛頭,今年,自己的娃也要入學變成一年級的小毛頭。因為自己的職業,好幾個要成為新生家長的人都會來詢問我,即將入學的孩子需要幼小銜接么?需要開始早早的識字計算么?到底需不需要?如果要準備,又該做哪些方面的準備呢?我覺得《養育的選擇》里的這段話深得我心。
不管什么方面的早教,一定不要忘記,我們的目標是要培養一個均衡發展的孩子。
要以這句話為目標。
其實上學前最需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行為習慣和一些能力,以便讓他們能夠比較快地適應小學生活。
不能更認同了。
那需要的是哪些習慣和能力,作者首先提出的就是關于生活自理的能力。
在生活中加以引導和練習,以便料理自己的一些事情,像綁鞋帶、整理自己的書包。
生活能力的確很重要。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接觸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環境,老師的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
幼兒園里,除了主班老師和副班老師,還有一個專門照顧起居飲食的生活老師。吃飯不會用勺子筷子,生活老師不忙的時候可以坐旁邊喂你。上廁所不會擦pp,老師幫你。冷了,老師催你穿衣服,熱了出汗了,老師催你脫衣服。定時定點,老師會要求喝水。鞋帶散了,不會綁的,老師也會幫忙。甚至鬧脾氣哭泣的,耐心的老師還會抱著哄一哄。但是一旦來到小學,老師的關注點一下從衣食住行轉移到了學習上來。真正開始pk生活能力的時候就到了。
吃飯不再是送到教室,老師一個一個盯著,而是領到大食堂,自己吃飯,不夠也是自己盛飯。
熱了冷了也要自己照顧自己,老師看到的時候也會提醒你穿衣服、脫衣服,但不再如幼兒園里的生活老師一般,一天就盯著孩子的冷熱渴餓,因為老師也有自己的作業需要批改,也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
突然增多的學習用品需要自己整理在小小的課桌里,沒有人幫忙,一切要靠自己。
見過太多孩子,進了小學后,課桌里,課桌上,課桌周邊散落一地的書本、鉛筆、橡皮、作業本、衣服、用過的餐巾紙。。。。。
也見過太多的孩子鞋帶散開后,拖著鞋帶東奔西跑,抓回來幫他綁上,過一會兒,鞋子后又拖著兩根長長的“尾巴”。
有時,生活能力好的孩子看不過去,也會幫他綁一綁,于是就出現了這樣可愛的一幕,一個小毛頭蹲在地上,吭哧吭哧綁著鞋帶,鞋帶的主人則一臉悠閑地看著來來往往關注他們的人。
有的孩子上了小學還不會用勺子吃飯,不會剝蝦,不會吃魚吐刺(小學提供的魚雖然刺都不多,還是有孩子不會吃,整條留在盤子里。)
這樣的例子看得太多,也深感到生活自理的能力的重要。所以小家伙也一直是放養型。能自己做的事情盡量不幫忙。自己穿衣穿鞋,自己刷牙洗臉,自己洗澡洗頭。雖然做得不好,但是只要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就行。
在親子閱讀中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不一定要認識字)。
這是作者提到的第二點。雖然我是一個數學老師,但是我的孩子除了玩也似地做了三四本階梯數學(歷時三四年(?′ω`? )),就沒有系統地做過別的訓練。沒有刷過計算題,也沒有上過智力開發方面或者邏輯思維方面的培訓課程。我更傾向地是閱讀方面的訓練。
自己從事了十多年的一線數學老師,知道一個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對于數學來說有多么重要。就從應試方面來說,一個人的計算能力可能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得到快速地提升,但是試卷里除了一小部分的計算分,更多的分數還是要靠理解能力。不管是填空題部分還是判斷題,選擇題。都是靠你的讀題能力和分析能力。解決問題部分更不用提。
我曾經帶過的一個女孩子,成績一直不好,四年級甚至只能得30多分。五六年級突然發憤圖強。每一次作業都是及時完成,認真訂正。不懂的及時來問。經過努力,她的計算題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正確率,可是她的解決問題還依舊是全軍覆沒的狀態,所以畢業考試的時候,她也只是維持在及格邊緣。這個例子雖然有點片面,但也能稍微佐證,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閱讀能力提升的困難。
試想,如果她的爸爸媽媽能夠從小注重她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可以和她進行親子閱讀,偶爾進行互動分享閱讀所得,引導她進行思考和分析,或許她也不至于努力了也收效甚微。
作者說只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不一定要認字,但是我想,如果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都已經有了,識字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吧?任何事情都是相輔相成,不是割裂開的。
識字量到位了,孩子就可以更早地獨立完成作業,形成好的作業習慣,而不會過于依賴大人。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對世界萬物有強烈的興趣。
在玩玩具的時候注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
有強烈的好奇心,有好的探究欲望和能力,有相信自己能解決問題的信心,我想這樣的孩子一定會有掩蓋不住的靈氣,她(他)一定會有一雙閃閃發光的眼睛。
如果希望你的孩子也有一雙閃閃發光的眼睛,請不要在他想要探究一樣事物的時候,阻斷他前進的道路,不要在他興沖沖展示他的成果的時候兜頭潑一桶涼水,請不要在他鼓起勇氣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告訴他你太小,你不行。
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曾經你少洗的那幾件衣服,和朋友多講的幾句八卦,少擦的幾次地板都會在他讀書時候慢慢討回來的。
他會用磨蹭作業來綁住你,用不會讀題來纏住你,用糟心的分數來打擊你。因為他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都留在了那曾經里。
當然,事情的結果有點被我夸大了。(? ˙o˙)?但是,還是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對小小的他們多一點耐心和寬容。他的每一次看似搗蛋的言行可能都在為以后的學習增添一份能力和靈氣呢。這樣一想,是不是可以讓你更心甘情愿地包容他那些鬧心的行為呢。(?ω< )
在游戲中學會和同伴交往,包括解決沖突等等。
一個班級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是一個江湖么。說笑了。
但是一旦孩子進入集體,與人的相處就是一個逃不開的課題。
其實孩子與人的相處模式就是從與爸爸媽媽的相處中習得的。所以為了更好地讓他與他人相處,爸爸媽媽一定要注重引導他對于情緒的感受和表達。有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別人拿了他的東西,但是他不愿意和別人分享。會表達自己感受的孩子就會直接和對方進行交涉,表達自己不愿意分享的意愿,再要求對方還給他,這樣就可以避免發生沖突。而不會表達的孩子就會直接搶回,一來二去就變成一場爭斗。
其實很多孩子之間的矛盾都是從一件小事開始的。而為什么會上升到吵架或者打架的高度,我想不會表達,應該是個很重的因素。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孩子有沒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孩子,在老師到來前已經把事情解決了,而有的孩子,一點芝麻大的事情都要來請老師定奪,甚至只是有人碰了他一下,或者說了他一句這樣的小事。
啰啰嗦嗦講了這么多。總結一下。上小學前,一要準備基本生活自理的能力,二要準備與人相處的能力。學習方面需要準備的是閱讀習慣和能力,還有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最后想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你的孩子上了小學之后,并沒有你想象中這么優秀,也請爸爸媽媽控制住自己的焦慮。想想身為平凡人的自己,忍住批評和責備,多鼓勵孩子。也不要與她的同學進行橫向比較。多與孩子進行縱向的比較和分析。只要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那都是好的。
共勉之。畢竟我也要開啟和小家伙相愛相殺的小學生涯。??(ˊω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