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國人傳統(tǒng)的審美情趣里,總是離不開“落難公子中狀元,私定終身后花園”這樣的套路。才子佳人,讓中國的愛情故事蒙上了一層失真的圓滿;也讓古典式的男歡女愛變得沒有那么逼仄。然而當我們每每言及風流才子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一定會浮現(xiàn)他的身影,那就是唐伯虎。
?? 唐伯虎,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故名唐寅,又因?qū)倩ⅲ匀∽植ⅲK蘇州人。在中國,唐伯虎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不僅風流倜儻,才高八斗,而且還是個有錢的富二代,為了追求心目中的女神秋香,不惜喬裝混入華府為奴,在經(jīng)過幾番斗智斗勇,終于抱得美人歸。不知道是因為《三笑姻緣》的故事太深入人心,還是看慣了周星馳版的放蕩不羈,詼諧搞笑,以至于心目中的唐伯虎形象總是那樣風月無邊,紙醉金迷。直到有一天認真的讀了他的《桃花庵歌》:
? ?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 ?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 ?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 ?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 ?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
? ? 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 ?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 ?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
? ?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 ? 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 ? 在這首詩里,我看見的是一個與世無爭,謝絕繁華的智者,將車馬權貴視如塵土,情愿老死于酒盞花枝之間,平淡之中難掩傲骨。在大明王朝越發(fā)變態(tài)的統(tǒng)治下,他能以如此曠達的心胸看透所有的一切,不事功名,不謀利祿,安然棲居于山水桃花之間,自得其樂。那一刻,唐伯虎在我的心目中完全被顛覆了,他以一種更加飽滿鮮活的姿態(tài)矗立于天地之間。
? ? 歷史上的唐寅,也是一個難得的奇才,詩書畫三絕,大明朝二百多年的風華似被他占了大半。然而這個清嘉淡遠的才子卻是一生的落魄,他并沒有因為才華而得到上天更多的眷顧,反而因為天災人禍而飽嘗人世至深的苦難與磨折,那種人間的富貴喧致始終與他無緣。在他很年輕的時候,經(jīng)歷了家庭的重大變故,父母高堂,妻兒老小相繼離世。他實在沒有唐伯虎那樣的運氣,生在大富之家,擁有八房侍妾,后又得秋香眷顧,生命里全是鮮花與掌聲。
? ? “凄凄白露零,百卉謝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銷亡。迷途無主駕,款款何從將。扶景念疇日,肝裂魂飄揚。” 他為他的亡妻徐氏寫下了這樣清麗婉傷的句子,他哀慟難言,唯有將滿心的酸楚蹇澀付諸筆端,用木槿與月桂的芬芳易謝來悼亡他早逝的妻子。他尚且記得,那日與她初見,春陽滟滟,碧色深重,她站在和煦的陽光里,靜美如菟絲,他原以為可以與她相伴終老的,可是造化弄人,她上窮碧落下黃泉,就那么去了,只留下記憶里笑容的瑣碎。
? ? 家道破落,命途坎坷,一年之內(nèi)又連喪五位至親,當我讀到這些細節(jié)的時候,才意識到唐寅從不是個八面玲瓏的富家子弟,他更像是一個“百年孤獨”式的悲情人物。這個韶華無限的大才子始終沒能逃過落魄文人的宿命,一生清寒,困窘凄涼。經(jīng)此大劫,唐寅深受打擊,度過了一段縱酒消愁的歲月,他一直無心仕途,后來在好友祝枝山的規(guī)勸之下讀書發(fā)奮,竟輕松考得了解元。等他再入春闈,卻無辜卷入一場科場舞弊案,甚至還被下了獄。對于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而言,這樣的磨損無異于靈魂抽離軀體的絕望,這種巨大的毀滅讓他永遠失去了仕途上的希望,也讓他徹底斷絕了官場發(fā)展的念頭。
? ? 唐寅出獄之后,回到故鄉(xiāng)蘇州,我想此時的他應是萬念俱灰的,不管是曾經(jīng)輝煌,還是始終落寞,滿懷的希望到頭來還是幻滅一空。他始終未能把握住人生的大乾坤,扭轉(zhuǎn)命運。此后,唐寅為了排遣心中的苦悶,游走江湖,浪跡山川,度過了一段游歷生活,他疏狂潦倒的活著,不為世所容,后半生以賣畫為生,很難想象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里,他全靠賣詩賣畫維持生計,竟然也活了下來,這也許得意于他出色的詩文字畫,還有他的才子之名。誠如他自己所言“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 ? 然而令他更為難堪的是續(xù)娶的妻子何氏無法忍受家中清貧的生活離他而去了。從此,孑然一身的唐寅性情大變,終日流連于青樓楚館間,放浪形骸,狎妓聚飲,他放誕不羈,沉湎于杯酒丹青之中,麻痹自我,這個男人本有狀元之才,經(jīng)天緯地,卻仕進無門,最后只能在煙花柳巷之中醉生夢死,落得個“風流才子”的雅號。我想這是唐寅的不幸,也是大多數(shù)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瑕不掩玉,困窘并沒有埋沒他蓋世的才華,反而使他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讓溫柔敦厚的儒家士大夫們瞠目結(jié)舌、卻讓今天的人們耳目一新的詩歌與畫作,包括春宮畫與艷體詩,我想這不僅僅是他“風流”的表現(xiàn),更是對當時社會的諷刺以及封建禮教無聲的控訴與反抗。
? ? 抱枕無端夢踏春,覺來疑假又疑真;分明紅杏花梢上,墻上人看馬上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抱枕》
? ? 昨夜海棠初著雨,數(shù)朵輕盈嬌欲語;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比紅妝。問郎:‘花好奴顏好?’郎道:‘不如花窈窺’。佳人見語發(fā)嬌嗔,不信死花勝活人;將花揉碎擲郎前,請郎今夜伴花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妒花歌》
? ? 唐寅一生酷愛桃花,在飽嘗人世的失意離亂之后,欣然隱居在蘇州城北的桃花塢,他筑室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閑時只把青山畫,賣得桃花當酒錢,將落魄無依的生活上升到了一個令人向往的高度。彼時,他又續(xù)娶沈氏九娘為妻,九娘性情溫雅,雖出身風塵,卻是世間難得的好女子,她慕其才名,甘愿與他琴瑟相伴,清貧度日。桃花庵建成那年,九娘為唐寅生下了女兒唐桃笙,這大概是唐寅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了吧。
? ? 這個青衫落拓的才子,早年經(jīng)歷喪親之痛,仕途又很不順,幾番周折下來,總算有了一個家,面對久違的溫暖,他感念于心,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鏡里形骸春去老,燈前夫妻月同圓。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閑人地上仙。”唐寅善畫人物,尤以仕女畫見長,據(jù)說他的仕女畫,大都是從九娘身上獲取靈感的,他筆下的美人姿容萬千,卻始終有著九娘的影子。作為男人,他并沒有能力讓自己所愛的人衣食無憂,免于憂患,唯一能給的只是精神上的安撫慰藉。
? ? 也許以世俗的標準來看,一個男人連養(yǎng)家糊口都做不到,真的很失敗。其實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歷史中,有才者未必都能得到社會應有的回報,更多的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他們或是過于醉心藝術,而疏于世故,或是若為自由故,一切皆可拋。世俗的人,日日追名逐利,又哪能用心理解呢?這樣的斷層,古今有之,讓人不禁扼腕。
? ? 好在唐寅雖生世飄零,卻并不是一個孤獨的人,世人皆知唐寅引桃花為知己,卻鮮有人知,他不僅愛桃花,也愛牡丹,唐人劉禹錫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牡丹被譽為花中之王,不僅名動長安,也同樣惹得清狂放誕的唐寅動容,他在書齋前種植牡丹半畝,花開時常邀文征明、祝枝山等好友于花間賦詩喝酒,酒酣大叫慟哭,至花落一一細拾,盛以錦囊而葬之,并做《落花詩》相送,據(jù)說《紅樓夢》里黛玉葬花的原型便是唐寅,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 ? 卸去嘻嘻哈哈的野史附會,真實的唐寅怕是只有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份吧。他與當時許多知名的 藝術家、畫家都是至交,年輕時曾隨吳門畫派創(chuàng)始人沈周學畫,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吳門四才子,又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明四家”。他們彼此都是惺惺相惜的好友,相互影響,共同成長。我相信唐寅后來成為受人追捧的大畫家,成為明代畫壇代表性的人物,絕對不是偶然。
? ? 面對這個軒朗廣袤的男子,我實在于心不忍,他這一生始終被現(xiàn)實世界折磨著,我們永遠無法理解一個落魄無奈的才子,直面慘淡的人生之后所折射出來的光芒,也永遠無法懂得他落拓困窘之時,仍能活著這般恬然自得,瀟灑坦蕩。苦難,是人生最好的修行。他這一生宛如煙霞飄忽,有纏綿的風流,磅礴的熱忱,信手刻下一方“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卻點亮了大明王朝那卷晦暗殘破的水墨畫。
? ? 他后來信佛,自號“六如居士”,桃花庵里淡泊寧靜的唐寅,給了世人名利之外的豁達超脫。在歷經(jīng)苦難,穿越生死之后,功名利祿不過是泡影,因此他會說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桃花深處,我仿佛看到一個半醉半醒的桃花仙人,手執(zhí)酒壺,悠游人間,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枝桃花月滿天。這樣的曠達也是一種境界。
? ? 唐寅45歲時,曾被寧王朱宸濠以重金征聘到南昌為幕僚,后洞悉先機,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佯裝瘋癲脫身,從而逃過一劫。他一直無意于官場是非,然聲名在外,面對寧王的鮮衣駑馬,內(nèi)心古井不波,及時抽身,可見一個人能力以外的事情,不去苛求,也是一種務實,更何況關乎國家命脈。唐寅歸鄉(xiāng)后,常年多病,生活困頓,全靠好友接濟度日。他唯一的女兒桃笙后來嫁給了書法家王寵之子,這也是唐寅晚年最寬慰的一件事。
? ?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垂暮之年的唐寅貧病交加,這年秋天,他應好友之邀去東山王家,但見蘇東坡真跡《滿庭芳》一詞中有兩句話:“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而心念大動,悲傷不已。歸家后,臥病不起,不久后便溘然而逝了,終年54歲。一代風流才子就這樣走完了他凄涼而又坎坷的一生,這與后世的演繹與杜撰中那個“智慧與美貌并存,英雄與俠義的化身”的唐伯虎簡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 唐寅死后被安葬在蘇州的橫塘,身后極為蕭條,還是親友王寵、文征明、祝枝山等人為其湊錢操辦的后事。故事里的唐伯虎倚紅偎翠,煊赫一時,而歷史上的唐寅卻靜靜的長眠在生養(yǎng)他的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惟與石亭,惟與清風,鳥鳴為伴,我相信這個豁達風流的書畫大家,在那里得到了永遠的超脫,他心中的桃花四季綻放,花開爛漫,美妙絕倫。
? ? 據(jù)考證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的雛形最早見于明代小說家王同軌的《耳談》,說的是蘇州才子陳元超點秋香,后來馮夢龍將這個美麗的故事附會在了唐寅身上,寫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緣》,后來的人也許覺得一笑不過癮,漸漸的一笑也就衍變成了三笑,我想正是因為有了像馮夢龍這樣可愛的文人,才讓我們記住了這個美好的愛情故事,盡管它并不真實,卻寄托了人們對于讀書人命運的惺惺相惜與美好寄托。
? ? 而秋香,歷史上也確有其人。她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原是金陵名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風流姿色冠於一時,被譽為“女中才子”。但她實際上比唐寅足足大了20歲。據(jù)明代《畫史》載:“秋香學畫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在《金陵瑣事》中,有秋香向唐寅老師沈周學畫的記載,沈周還為秋香畫過一幅畫,寫過一首詞,其中有“舞韻歌聲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之句。至于那位華太師,也是有的,他是無錫人華察。據(jù)《明史》記載,他字子潛,號鴻山,是嘉靖五年的進士,他比唐寅小二十七歲,中進士時,唐寅已經(jīng)去世三年。然而這一切說開了,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也就失了韻味。
? ?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他是桃花仙人,他是唐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