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新手媽媽,自然是少不了關注許多有關育兒的事情,然而不知為什么,這兩年突然許多有關如何教孩子有教養的文章變得熱門起來,好像大家都迫不及待的要討伐熊孩子,都覺得為人父母應該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把孩子像貴族的紳士和淑女一樣培養。
知書達理,通曉大人的世界,不給大人添麻煩,走到哪里都給父母長面子。這就是我所理解的那些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孩子越早熟就越有教養!
前段時間,一親戚英子帶著她老公和四歲女兒來我家做客,席間,大家都對英子的女兒贊口不絕,夸這孩子嘴甜懂事,衣服穿得整潔好看,是人見人愛的小公舉。英子兩公婆也特別高興,大談育兒之道,臉上不禁有沾沾喜喜之色,而她的女兒則始終如一的端坐在沙發上,全然沒有孩童的調皮天真的真情流露。
吃飯時,我給英子女兒夾了一些菜,英子馬上叫她女兒說謝謝,她女兒就怯生生的叫了一聲謝謝;我問她幼兒園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小女孩還沒有開口,英子已經滔滔不絕地講她讀得幼兒園是怎樣選的,那里的老師教什么,學費是多少等等,而英子的老公在旁則不斷督促小女孩“吃飯的速度要快一點,大人都吃完了就等著你吃像什么樣”、“不準抖腳,男抖窮女抖賤聽到沒有”……
一頓飯還沒吃完,小女孩已經淚眼盈眶,可礙著大人的眼色也不敢哭。我吃的索然無味,打心底覺得她可憐,放下碗筷借口買東西就帶她出去玩了,小女孩一離開父母就有點滿血復活,見到周圍新奇的東西都充滿好奇,忍不住想摸一下又不敢摸,在我的鼓勵下,她摸了一家商店養的小花貓,開心了老半天。
英子一家回去后,我看著剛滿月的兒子思索著所謂教養的問題。
百科上解釋,教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標準。而禮貌是指言語動作謙恭的表現,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禮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經過訓練和刻意就可以裝出來的;而教養是發自內心的,是由環境、教育、經歷等結合成的內在素質。
有教養的人懂禮貌,而有禮貌的人并不一定有教養,就像英子,她給小孩立下種種規矩圈下各種教條,而她自己卻表現得很沒有教養。
教養,不是逼著小孩早熟,不是逼著小孩在成人的游戲和面子中喪失作為一名孩童該有的天真爛漫和快樂,更不是逼著小孩像成人一樣為人處世,惺惺作態。小孩的行為和言語,很大成分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和正確的引導,并不是一朝一夕靠各種規矩和條框限制出來的。
從來不讀書的父母,逼著小孩要讀書;只聽流行音樂的父母,逼著小孩要練鋼琴演奏古典音樂;從來不知教養為何物的父母,逼著小孩要有教養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忘廣大為人父母的人三思,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