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初,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學校模式,設立了中國的學校體系。西方人創造的這一套體系,根本目的就是為工業革命服務,為了大批量的培養能夠看得懂圖紙,能夠有理性地執行命令、完成任務的產業工人。
隨著工業革命的結束,世界經濟進入互聯網經濟時代,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也早已隨之而轉型,轉向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獨立思考能力的互聯網人才。這樣的人才像一個個分子,既能夠獨立生存,又彼此連接成為網絡,每一個人都像一個個獨立的神經元,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網絡大腦。所以,人與人的協作變得格外重要,每個人通過網絡獲取其他人的幫助,自己也通過網絡為其他人提供服務。
培養產業工人式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服從,上課要求課堂紀律,工作要求按時、尊紀;產業工人需要嚴格按照圖紙和生產流程的要求,準確重復相同的技術動作,動作越是準確越是熟練,就越是一個好的產業工人。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思考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每個人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為整個社會提供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服務,沒有人告訴他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他按照自己對任務的理解完成任務,完成的好不好不是由上級領導來評價,而是由市場來評價,做的好,市場就歡迎,就有收入,做的不好,就沒有市場,沒有收入,那他就需要馬上調整方法,掉轉方向,融入整個市場的互相連通當中。
培養產業工人的教育,在高中階段是不能確定一個人將來從事什么職業,所以,所有職業的基礎知識都需要學習,需要掌握,以備在下一步的職業選擇中能夠有足夠的知識儲備。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從每個人的興趣出發,喜歡什么就學什么,喜歡那個行業,就可以選擇相關的課程去學習,高中畢業面臨的選擇也非常寬泛,只要在某些方面有能力,有學問,就是人才,就有相關的學校錄取深造,有相關的機構提供學習和工作的機會,社會對人的評價是用某方面的能力,而不僅是學習成績。
現行的教育模式,高考考什么,就必須學什么,沒得選擇,不管你到底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能力。
互聯網思維下的教育模式,基本的閱讀能力,計算能力需要所有人都學,然后會提供其他眾多的不同種類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大學錄取時,分數是一個條件,但同時還需要考查人的綜合能力,比如體育、藝術、社交、合作等。
現行的教育模式為什么改不了,因為選拔方法決定了培養模式。目前,高考這種形式,確實是最為公平合理的人才選拔方法。只有在這種模式下,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才有可能通過努力學習,改變社會階層,打破社會階層固化,實現階層流動,增加社會活力。如果不用這種模式,掌握了權利的人,具有經濟影響力的人,一定能夠影響人才選拔體系,沒錢又沒權的普通家庭孩子,將被牢牢地固定在原有階層,改變命運的機會越來越少。
所以,在高考制度沒有根本性變化的前提下,談中小學教育模式的改變沒有什么意義。曾經熱熱鬧鬧地嚷嚷了幾年的素質教育,不是漸漸的悄無聲息了嘛!且不說當年所提的素質教育是否準確,彈琴唱歌、跳舞畫畫就是全部的素質嗎?閱讀的能力算不算素質?開放的心態算不算素質?素質教育的實際成果并沒有為學生的升學、就業帶來實際的好處,大家發現,還得回到考試成績上來,成績高,就有機會被好的大學選中,有機會獲得比較好的職業。
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地做好應試教育;展望未來,思考謀劃,為未來的變革做好準備;耐心等待,在變革的機會到來時,抓住機會,推動變革實現。這是務實而負責任的教育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