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羅列事實(10月9日-10月15日)
制定15項計劃(其中計劃外2項),完成9項,達成率60%。
第一優先級5項,完成4項,達成率80%。
第二步:反思(一):建立家庭活動秩序感
1、事件
家庭活動沒有秩序,意義感不強,需要實施“家庭每周活動”計劃。
2、亮點
(1)使用“認框行少”,進行GC分析和項目化任務推進。
(2)第一周試行,全部實施,結果打7分,具體情況如下:
(3)每天按照周計劃推進,會刻意制造意義感和秩序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A、有了周計劃,應該做的就一定要做,比如媽媽美顏、整理廚房、打掃地面等。
B、有了周計劃,不應該做的就不做,比如親子電影只安排在周二和周六,其他時間就不能打開電視,這一點尤其對Lisa來說,很重要。
C、有了周計劃,想做的事情,做了會有驚喜。比如“去野外”,繞著東風渠散散步,觀察沿岸的植物和動物,竟然有那么多的新發現;比如“親子繪畫”,當刻意安排Lisa涂鴉時,本周發現她竟然會畫簡單的人頭像了;比如“親子游戲”,一家三口踢個氣球,也能玩兒得那么開心起勁兒!比如“聚會親朋好友”,答應Lisa去Linko老師家,雖然過程一波三折,但是履行承諾后,獲得“三贏”局面。
3、產生亮點的原因
(1)使用GC分析,可以提升做事的意義感,從而激發內驅力,同時增強家庭認同感。
(2)使用項目化任務推進,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但可以保證落地。
(3)Wendy所做的周計劃模塊,符合孩子成長原則,符合家庭現狀。
4、不足
(1)標準不清,有些活動只是做了而已。
(2)活動模塊需要做局部調整。
5、產生不足的原因
(1)第一次實施家庭周計劃,抓進度是關鍵,對標準期待不高。
(2)規劃活動模塊時沒有認知框架,或者說認知框架不系統。
6、改進不足的方法
(1)按照MSW模型設定標準:活動日期可根據情況調整,但是活動內容必須實施
A、必須做:高標準完成;
--家居整理:告別每一天時,廚房不留碗筷、桌面不留雜亂、房間不留臟衣
--地面清掃:提升頻度,每周三次,一、四、七實施
--親子早教:投入到孩子的課堂里,周二Stone記錄,周四Wendy記錄;照片素材限制在10張以內
--購物時光:按照購物清單購買,商場逗留時間不超過60分鐘
B、應該做:高標準完成;
--媽媽美顏:使用“Stop”,45分鐘-60分鐘;Stone要給Wendy創造充分的自主時間
--親子DIY活動:提前準備材料,盡量邀請小朋友一起參與
--訪親會友:提前1-2天溝通確認,最好現場設計一些環節,不能只是見面聊天
--親子閱讀:各自閱讀各自的書籍,互不干擾,從30分鐘逐漸過渡到60分鐘左右
C、想要做:隨意完成;
--去野外:無時間、地點限制,接觸自然、嬉戲跑鬧。
--親子繪畫:準備畫筆和畫紙,隨意畫,無時間、地點限制。
--親子游戲:以互動開心、鍛煉身體為目的,無時間、地點限制。
--親子電影:以兒童電影為主,家里或者電影院皆可,90分鐘以內。
(2)調整后的每周活動計劃
第三步:反思(二):建立個人作息秩序感
1、事件
近期沒有固定上班時間,生活沒有規律,作息紊亂。
2、亮點
使用項目化任務推進方式,產生以下成果:
(1)書寫立項說明
(2)制定注意力投放原則
(3)制作每日作息流程圖
(4)確定觸發器“一投放,就是否”。
3、產生亮點的原因
(1)正在學習“做自己的CEO”課程,這是實踐的機會。
(2)決策原則:把握本質規律、與外部資源同頻共振。
4、不足
10月14日開始實施,只有當天上午按照流程實施,接下來的14、15、16日做不到。
5、產生不足的原因
(1)連續熬夜,14日晚上12點睡覺,15日、16日2點左右睡覺,根本無法早起。
(2)每日作息流程標準過高,每天不可控因素很多,無法落地。
6、改進不足的方法
(1)使用“一投放,就是否”的定價策略,提升效能;適當允許當天沒有完成的事情降低標準完成或者第二天早上完成。
(2)把一周七天分別設定為“生存日”和“競爭日”,暫定:
周一、周二、周四、周五為競爭日,周三、周六、周日為生存日。
競爭日嚴格按照“每日作息流程實施”,“生存日”按照直覺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