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登鸛雀樓
作者簡介
? ? ? ? 王之渙(688年—742年),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字季凌(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祖籍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王之渙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為妻。后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742年),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時年五十五歲。歸葬洛陽縣北邙(mang)山祖墳。王之渙精于文章,善于寫詩,多被引為歌詞。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他與岑參、高適、王昌齡同被世人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名之最”。
譯文?
太陽依傍著西山漸漸下落,滔滔黃河朝著東海奔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要再登上一層高樓。
賞析
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入韻的平韻五絕,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是因這首詩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fā)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