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宮戲來了一撥又一撥,第一代清宮戲是早期的影視劇《戲說乾隆》,直到《還珠格格》時期達到了頂峰狀態。2011年開始的《宮鎖心玉》、《步步驚心》以及熱播的《甄嬛傳》制作更加精良和考究。清宮戲通過演員的表演為觀眾展現清朝后宮的勾心斗角以及后宮斗爭所映射的朝廷斗爭的內幕。很多觀眾可能都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在皇帝和滿洲貴族面前一般有兩種稱呼,一種是自稱奴才的,一種是自稱微臣的人。大多數觀眾都弄不清這兩種稱謂有何不同之處,當然了還有自稱草民的那一定就是草民,和被稱呼的人八竿子打不著。
但凡自稱臣某某某或者微臣的都是朝廷命官,微臣和臣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人物關系上,喊一句微臣和喊一句末將都是自謙,將自己排位在微末之處。但是只要在開頭加上奴才二字,不管是多微末的官員都不可小覷。奴才之稱呼不在于滿漢,而在于是否入旗,入旗的人才能自稱奴才,沒旗籍的大臣就只能稱臣或微臣。旗人是1591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后建立的八旗制度,八旗中的人對自己的簡稱。當然也存在漢軍旗和蒙軍旗,他們就是由漢人和蒙古人成的,這些人也可以自稱奴才。另外也有被除籍的滿人和蒙古人,這些人是沒資格自稱奴才的。實行按民族分別編制的原則,滿洲、漢軍、蒙古各為八旗,兵額總數約為二十二萬余人。八旗兵以滿洲八旗為基干,采取世襲兵制。所以,在清代初期和中期,能自稱奴才的人,社會地位都是比較高的,因為這說明他們有旗籍,這玩意就相當于一種變相的貴族身份,雖然沒有正式爵位那么高貴,那對普通人而言也是極其難得的。
很多電視劇的編劇不是很用心,比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在乾隆爺面前老是自稱奴才,動不動來一句奴才給皇上請安的話。其實和珅是滿洲正紅旗的貴族階層。要么是編劇不細心,要不是和珅太厚臉皮吧。奴才一詞,雖含鄙意,卻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著一個特殊的位置。除非是給皇帝上奏章時滿族大臣可以自稱奴才外一般情況都稱臣。有一個未經考證的典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共同上了一道關于科場舞弊案的奏折,因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稱為奴才天保、馬人龍。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為惱火,斥責馬人龍是冒稱奴才。于是,乾隆帝做出規定: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一體稱臣。這個規定目的就是不讓漢臣稱奴才,為此寧肯讓滿臣遷就漢臣也稱臣。
值得一提的是要弄清楚一個概念:區分旗人和包衣奴才。旗人是滿洲貴族階層,混的在差也是貴族。包衣奴才始終是奴才,混得再好見了主子也要上前問好,這是滿洲的傳統。入關前的滿洲人總共二十幾萬,能沖鋒打仗的更少,如何打垮上億人口的大明成為滿洲貴族們一件頭疼的事。為了籠絡人心他們將一部分歸化的漢人和蒙古人納入八旗制度,人口瞬間暴漲了起來,但是和大明比起來還是弱雞一個。又繼續將俘虜、搶來的人口、買來的人口和逃荒難民統一起來成為自己領下的奴才,奴才的兒女子孫依舊是奴才。在滿人入關后,為主子們賣力的奴才家族地位都得到了提升。比如曹雪芹家族和年羹堯家族等。
注:此文章為 每日一彈Hot 原創,特此聲明!
圖文整理于網絡,若涉及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 簡書號:每日一彈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