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顯示:有一些生物因素會導致拖延癥。在解決拖延癥之前,先來看以下是幾個神經科學最新發展的幾個觀念,揭示大腦工作的方式。
觀念1:記憶潛伏在大腦的海馬溝壑里
我們的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它不斷變化,不斷修正,在打破舊的神經聯系同時建立新的神經聯系。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做的越多,你的大腦對此的反應越多,它就會發展地越來越快,這就是“可塑性悖論”。
想象你踏入一片厚厚的全新雪地,第一次走時,你可以選擇很多路線,但當你越來越多地沿著同一條路線行走,你會走的越來越輕松,腳印重疊形成凹槽,演變成了路。
我們的大腦也一樣,重復會形成精神上的凹槽,它一旦建立,便會越來越深刻。
觀念2:拖延的逃避,源自對原始恐慌的防衛
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它是意識的重要部分。很多時候,你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感受,你的身體就已經做出了反應。
比如小時候蛇給你帶來過驚嚇,它就會與危險和恐懼的感受建立聯系,只要再碰到這樣的刺激,危險和恐慌就會再次被喚起,即使你已經記不起什么時候被蛇嚇過。
很多時候我們拖延逃避的事情,源自于原始刺激與恐慌之間的聯系,你可能都沒意識到。恐慌與沖動難控制的另一個原因是恐慌傳遞的信號要強于思維傳遞的信號。
弗洛伊德發現,為了對付恐懼和沖動,人類發展了一系列防衛機制,將痛苦的思想、情感和記憶阻擋在意識之外。這種機制從兒童時代就已經形成,不斷重復,成人后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性。
比如,你告訴自己學英語壓根就沒用,生活上完全用不到。
這時,你就在運用“理性化”的防衛機制,因為當你記不住單詞時,你會覺得自己很蠢,這種合理的借口在幫助你防衛這些不良情緒。另一種防衛的方法是不去想,當你拖延逃避某一件事時,所有關于這件事的思想、情感和記憶都被你擋在腦外。
良性的應對方法是運用思維來平復情緒,而不是受到刺激就不惜代價地逃避。
在父母與嬰兒的互動中,如果父母能識別、理解孩子的情緒,保持理性的思維,而不是一味地滿足或者抑制,那么孩子也會發展這種能力。
感受到危險和焦慮時,你可以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先把事情想清楚,分析情緒的背景,重復這種認知重塑能提升你的情緒控制能力。
觀念3: 可以用理性尋找到拖延逃避的根源
感受,尤其是恐懼,是很難改變的。我們所恐懼的事情,不管你記不記得,往往是那些早已發生過的事情。
潛伏記憶通常埋藏著你3歲之前的事,那時大腦中負責記憶存儲的海馬體還未充分發育。從出生到18個月,大腦右半球占據主導,右半球以直覺方式來感知世界,對語言韻律非常敏感。從18個月到3歲,左半球快速成長,它更注重邏輯、分析,可以用語言和思想來組織說辭。這些早期歲月都留在你的潛伏記憶里。
長期處于壓力荷爾蒙的高分泌狀態下,會損傷一個人的海馬體,所以受過精神創傷的孩子經常記不起童年的事情。在早期的經驗基礎上,潛伏記憶塑造了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獨特感知。
比如有些人會自然地認為呼叫幫助很丟人。
在我們發展了語言和意識能力后,生活故事、社會道德和知識則匯成我們熟知的顯性記憶。如果你想不起逃避的根源,那就發揮你的理性思考,采取行動,為你的大腦創造新的神經回路,改變遇到恐懼就拖延逃避的局面。
觀念4.:或許父母增加了你的拖延癥
研究顯示:低自尊是拖延癥的一大原因。
回到早期生活,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遠不止喂食和換尿布,他們的情感同樣影響著孩子。焦慮較少,能在滿足孩子不斷變化的需求中享受樂趣的父母親,會讓孩子能夠信任他人,對自己有好感,保持樂觀的希望,這些都是自信自尊的基礎。
孩子需要與父母親產生心理上的聯結,如果父母親事務繁忙,對孩子不夠關心成為常態,他會認為自己是不受喜愛和歡迎的,這種情感會損害孩子的安全感、健全感和開放心態。
如果父母親的情感反應比較遲鈍,孩子使勁嘗試吸引關注也無法獲得反饋,長大后,他可能極度渴望成功,但又缺乏行動的堅持,因為只有完美的表現才能獲得關注,而這又是難以做到的。(極像小編,哇哇哇~~~)
可以用左逆轉來解決拖延癥狀
研究證明,當大腦左半球的左額葉被激活時,我們就會感到放松,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相反,大腦的右半球管理著我們的負面情緒。
友善地對待自己會刺激相應部位,實現左逆轉:
當你著手一件難事,你會感到焦慮、恐懼,這是拖延的開始,但當你用積極友善地態度對待自己,鼓勵而不批評、同情而不攻擊,你的左額葉就會逐漸激活,新的自我關系逐漸形成,拖延的可能性就會減少。
系列《拖延心里學》文可查看我我的個人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