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好讀書,所讀之書類也雜,其中尤喜讀隨筆。近來閑暇,讀全球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隨筆之一的《人類理性的盲點》。作者是一個留學國外、從事工商管理和經濟學研究的人士。從五個方面“帶著愛情去解剖中國與人生,帶著常情去學習西方與世界”以理性的眼、感性的心去看中國,看人生。寫游學生涯,解讀人性,敘美好人生,談中西文化,論全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夾敘夾議,情理交融。讀之令我興趣盎然,愛不釋手。同時也引發對隨筆這種文體的感知。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中,隨筆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學者、作家慣常使用的一種文體。據專家理論,推本溯源“隨筆之體始魏晉,而宋人最擅勝場”。隨筆或寫人情,或述物理,或記一時之諧謔,或敘一地之風土,或于寬閑寂寞之濱,窮勝樂時之暇,時時提筆據幾,隨時趣而志之,雖無甚奇論,然意到即就,亦殊自喜。這就是宋朝洪邁在其著名的《容齋隨筆》對隨筆的解釋。
在中國古籍中類似隨筆這種文體的文章很多。不過有的稱為雜記、筆記、漫錄、隨錄、散記、隨抄、偶筆、贅筆、雜俎、客話之類。例如和洪邁同時的陸游有《老學庵筆記》,較早的蘇軾則有《東坡志林》,洪邁的《容齋隨筆》都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隨筆文集,而且對后代隨筆文體影響極大。
明代較著名的隨筆,有陸深的《春風堂隨筆》、《春雨堂隨筆》和《中和堂隨筆》,還有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清朝較著名的隨筆有袁枚的《隨園隨筆》,俞樾的《春在堂隨筆》,王應奎的《柳南隨筆》和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到近代,“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隨筆愈加旺盛。不過屆時隨筆被稱為小品文或隨感錄。即如魯迅先生寫的雜文,按魯迅自己所說也是近乎隨筆的隨感錄。其它如胡適、林語堂、郁達夫、周作人、沈叢文、梁實秋等著名作家都是擅長寫隨筆的高手。到改革開放以后,隨筆文集的出版更是如雨后春筍般,有葉圣陶的美文集《純厚人生》,俞平伯的《雜拌兒》,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等。還有一套大家隨筆叢書包括《雅人樂話》、《學人書話》、《文人舊話》、《時人閑話》。更有一套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隨筆大系,竟囊括了20世紀以來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所有文史大家。還有就是眼前的全球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隨筆系列。以上就個人所見出版的隨筆文集,但也可以說明隨筆這種文體不僅源遠流長而且長盛不衰。
好讀隨筆,所見隨筆作者也多,也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隨筆這種文體最被從事學術研究、學問高、學養深的學者文人所鐘愛,像上面所說的,一些系列隨筆文集就可以說明隨筆不同于其它文學體裁的一個特殊的不同之處。
隨筆首先是知識性強?!笆谙ぎ惵?,考經核史,擷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由作者的博見多識,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其次,是隨筆的文學性強。記載山川水土,繪聲繪色;描寫人物,栩栩如生;敘事寫景,如臨其境。最后是思想性強。析辯學問,指陳時政,循習法度,亦是蓄理其中,推理論證,順合眾心。如果是出自名家高手更是“讀書多,則聞見博;析理精,則立言得體;至于以文明道,則位置逾高,可以俯瞰萬有”。
縱觀隨筆這種文體不只是內容豐富而且形式短小靈活,揮灑自如。在不同的文人學者手中皆出于性情學養中,涉筆成趣,語中寓道,情綿于中,耐人尋味。同時,將各種語言表現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使隨筆呈現出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