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篩查
結直腸癌(CRC)也被稱為大腸癌,發生在結腸或直腸中,通常發展緩慢,是中國城鎮第二高發癌癥。隨著食品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導致大腸癌發生率快速增長,據《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報道顯示,腸癌是目前中國城市發病率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癥,主要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兩大類。目前我國每年新增結直腸癌確診病例44萬例,每年死亡患者多達23萬人。國家癌癥早診早治項目專家委員會2013年研究報告指出,中國40歲以上高危人群患有進展期腺瘤和早期腸癌比例為6%。這些癌變病灶不及時切除,90%的情況下會轉化為惡性腸癌。國內多中心回顧性研究[1]顯示,我國城市居民因腹部癥狀行結腸鏡檢查的157943人中,3503人患有結直腸癌,6777人發現高危腺瘤。2009年中國市縣登記結直腸癌發病粗率29.44/10萬,死亡率14.23/10萬[2]。由于大部分患者在早期并未發現重視并得到及時治療,腸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如果將腸癌早期篩查技術在中國進行普及推廣,預計結直腸癌死亡率可從現有水平降低50%以上。
而進行篩查是發現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重要方法。所謂篩查是指用快速、簡便的檢測方法,從表面上健康的人群中篩查出某種疾病的陽性者或可疑者,指定進一步檢查,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的一種方法。合理的篩查方法應能識別疾病的早期癥狀、體征及體內病理變化情況等,具有快速、簡便、經濟和痛苦小的特點,易于被檢查者所接受。
目前篩查的方法可以分為糞便檢查和腸道結構性檢查。糞便檢查包括化學法糞便潛血試驗(FOBT)、化學免疫糞便潛血試驗(FIT)及糞便DNA檢查,前兩種方法以檢查糞便中血紅蛋白為目的,糞便DNA檢查是直接檢測糞便中結直腸腫瘤細胞的異常DNA片段。目前,我國篩查結直腸癌參見的方案是先行糞便潛血檢查,對陽性者進行結腸鏡檢查。腸道結構性檢查主要包括乙狀結腸鏡檢查、全結腸鏡檢查、鋇劑灌腸和CT結腸成像檢查等。
糞便潛血檢查的成本較低,適合大規模開展,但沒有確診作用,通常用于人群初篩,尋找可能存在腸道病變的人群,以縮小診斷性檢查的規模,但對于無出血性的病變無法區分,所以靈敏度和特異性都受到限制。
糞便脫落細胞檢查是一種更為先進的糞便檢查方法,特異性更強,但存在檢測重復性差的問題。Ahlquist等[3]在糞便篩查中檢測血紅蛋白、4個甲基化基因和KRAS,結果顯示對>1cm的腺瘤篩查陽性率達63.8%,對惡性腫瘤的篩查陽性率則高達85.3%,和血液中腫瘤指標相比,糞便DNA篩查更易發現腺瘤和早期癌(I~III期)。糞便DNA檢測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接檢測,但DNA檢測的特異性較低,在糞便中檢測到的異常DNA片段也有可能是從食管、胃、十二指腸處脫落。
結腸鏡檢查在診斷上有明顯優勢,能明確腸道病變的性質和部位,甚至可以起到治療的作用。但從設備數量、醫師操作技術、受篩者自愿率、費用-效益比等因素考慮,結腸鏡用于結直腸癌初次篩查的可行性不高。
2014年美國FDA就批準了糞便DNA檢測方法Cologuard用于結直腸癌的篩查。該技術可分析糞便樣品中血紅蛋白含量、多種DNA甲基化和突變標記以及由結直腸癌或癌前病變脫落的細胞所包含的人類DNA總量。Cologuard旨在定量檢測與大腸腫瘤相關的DNA標記和糞便潛血。陽性結果提示結直腸癌或癌前病變可能,需進一步接受腸鏡檢查。Cologuard適用于50歲以上存在CRC平均風險的人群;但在高危人群中尚不能取代腸鏡檢查。
在Cologuard的相關臨床試驗[4]中,共9989名受試者納入分析,其目的是確定Cologuard如何檢測癌前病變和腫瘤。該項研究還將Cologuard與FIT進行比較。結果顯示,Cologuard比FIT在檢測結直腸癌和高危癌前病變(腺瘤和無蒂鋸齒息肉)方面更為敏感,比值分別為92%vs74%(P=0.002)和42%vs24% (P<0.001)。
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前提。從發病特點來看,早期大多沒有癥狀,面向無癥狀人群的篩查模式便于早期發現結直腸癌。在我國開展結直腸癌篩查,對降低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諾輝健康生產了結直腸腫瘤檢測試劑盒(PCR探針法和膠體金法),該診斷試劑盒與國外的Cologuard相似。其最大優勢是能在癌癥病發的早期檢測出癌變細胞,早期患者只需通過簡單的微創手術就可達到預防并治愈腸癌的目的,為腸癌早發現提供了一個簡便易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