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所謂尖子班的學生,我一直覺得他們一群是沒什么能力卻自以為是的家伙,兩年來接手的尖子班都給了我一樣的感覺。
或許是沒有分科的原因,很多時候課上的提問與互動都成了自問自答,很少有人回應,而原本準備很精彩的課堂,也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覺得老師沒有表情的講,而老師認為學生像旁觀者一樣從不參與,就在這樣沒有交流也沒有互動中結束了一堂又一堂的課。
然而,時逢學校組織講課比賽,優勝者還可以推薦到區里參加片區競賽。我當然想試一試,鍛煉一下自己。然而,工作一年后的自己,備課還是顯得沒有那么從容,各種借鑒模仿下的備課,拿到課堂真正實踐試講的那一刻,敗給了我和學生之間的這種互不理睬的關系,一直以來不習慣思考問題的他們,讓我我這種表演式的課堂上手足無措,最終自導自演地講課一堂有頭無尾的課。
聽課的老師反饋自然是不怎么好的,回來修改了好久,重新組織了課堂活動,沒有了第二次試講,就要在學校去競賽了,和學生的互動怎么辦?活動怎么開展起來?為這個問題我想了好久。如果抽簽還是在我自己教的班級講課,我還如何應對。而另一位老師顯然在試講的時候目睹了我班學生的表現,也不希望抽到我們班的學生。
在比賽前一天抽簽,盯著前面其他老師抽簽后放回去的紙團,都曉得了兩個紙條的內容,所以,輪到政治組兩人抽簽時,另一個老師眼疾手快地就抓起了一個紙條,留下的就是我的,自然也就是我之前試講的自己教的班級。
遇到自己教的班級,一方面有之前師生課堂交流很少的困難,但也有自己熟悉學生,便于課前溝通組織。但不知道學生能否給我這個面子,配合我的表演。不管怎么樣,我還是硬著頭皮在賽前一天晚上的最后一節晚自習和學生講課我的想法,希望他們能支持我,并把備課設計的辯論環節的相關問題和材料都發給他們了。
第二天,在焦急的等待中,我班學生們拿著書本吵吵鬧鬧地走進了學校的演播廳,在找位置的時候吵鬧著說你是反方,我是正方,我坐哪兒等等,學校領導自然也聽到了,我心里還是咯噔了好幾下,接下來他們能順利完成這樣一場表演嗎?
課堂順利進行,他們的表現出乎了我的預料,在課堂上還有課很多新的觀點和看法出現。在下了鈴響起時,我剛好結束這節課。
對學生的表現,我無可挑剔,他們已經表現的很好了,雖然最后領導給的成績不如意。課后我也在反思,原來不是學生不愿意和老師交流,是師生之間還沒有形成這樣一種默契和習慣,我講他們聽的模式太久了,學生不善于思考,老師不想互動,成了我們之間的習慣。
比賽完當天晚自習,學生急忙問我比賽贏了沒有。我只簡單說了“沒有”,感謝他們的支持,就開始講解習題。
自習過后,我回到辦公室漫不經心地玩著手機,突然有人往我桌上放下了兩包香脆面,然后轉身就跑了。我回過神來,轉身發現是班上的兩個同學,已經跑到辦公室門口了。我再回過頭來看著這兩包香脆面,中間夾了一張便利貼,上面寫著“在我們心里你講得最好!”我才明白過來是怎么回事!
原來剛剛在上自習時,學生問我賽課贏了沒,我只淡淡說了“沒有”兩個字,就開始講練習題。然后學生覺得我輸了心里難過,然后下課就給了給了我兩包香脆面和小紙條來安慰我。我是個非常容易感動的人,當反應過來的時候,鼻子酸酸的。
今天上課問他們的職業理想是什么,很多同學說想當老師,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其實學生給我們的支持和鼓勵就是我們堅持下去的理由,也是我們努力的信念。這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大三實習時,學生給我的支持和鼓勵,和學生共同進步的美好!
從此,我也明白了,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為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要更加主動地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輸了比賽,贏得了學生的支持,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勝利。我會記住你們說的話,“我在你們心中已經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