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萬事萬物都應簡潔而不簡單
公元14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對當時相關圖書無休無止的關于“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于是著書立說,宣傳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所主張的“思維經濟原則”,概括起來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因為他是英國奧卡姆人,人們就把這句話稱為“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出鞘后,剃禿了幾百年間爭論不休的經院哲學和基督教神學,使科學、哲學從神學中分離出來,引發了歐洲宗教改革。同時,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然而,這并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
“奧卡姆剃刀”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理念。這個原理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本質,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復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不能改變舊有的思維方式,你也就不能改變自己當前的生活狀況。”當你用奧卡姆剃刀改變你的思維時,你的生活將會發生改變。 在運用奧卡姆剃刀時應牢記愛因斯坦的一句著名的格言:萬事萬物應該都應盡可能簡潔,但不能過于簡單。
為什么要將復雜變簡單呢?因為復雜容易使人迷失,只有簡單化后才利于人們理解和操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時間、精力和注意力成為人們的稀缺資源,管理者的時間更加有限,許多終日忙忙碌碌的管理者卻鮮有成效,究其原因正是缺乏簡單管理的思維和能力,分不清“重要的事”與“緊迫的事”,結果成為了低績效或失敗的管理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管理之道就是簡化之道,簡化才意味著對事務真正的掌控。
奧卡姆剃刀定律也認為:把事情變復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復雜。一些人動輒以“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來概括簡單管理,但又有幾人能若庖丁般游刃有余?
在學習、工作等方面,也要追求簡單有效地學習、工作。我老婆以前在鄉鎮從事的是到農戶家收取電視費的工作,過去的做法是每天晚上都出去,如果碰到一戶暫時沒錢或其它原因無法交的,就會軟磨硬泡,有時候也能泡出錢來,但這樣做效率太低了,而且容易讓用戶處于尷尬之地。我覺得這樣不好,用戶尷尬,自己也很累。于是,有一年我建議她改變策略,一個地方一個星期只去一次,能收到錢的就很好;如果反映問題的要記下來,并及時幫他們解決;如果說暫時沒錢的,就約定什么時候來拿,到時候再來。因為我相信絕大部分農民是淳樸的,他們是講信用的一群人。結果這一年收費的效果好于以往任何一年,而且自己還不累,從此以后其他人全部按我這種方法去操作了。這就是把復雜的事簡單化,效果很好還輕松的例子。
其實,我國漢字的演化也是遵循著從復雜到簡單的過程,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到行書,這一過程不但從復雜到簡單,而且從甲骨文到草書書寫的速度越來越快,但由于草書難以認讀,就進化演變出了行書,這一書寫方式速度快又好認。新中國成立后,為順應漢字歷史發展趨勢,對異體字進行了規范并對一部分漢字進行了簡化,有些字還借用了草書寫法,如“為”字就是草書寫法借用過來的。這樣才能被龐大漢字的使用者所接受,收到最大限度的社會流通效果。
因此,我們書寫漢字也要簡潔不要簡單,漢字的本質就是與人交流的工具,我們書寫的目的就是給別人看的,不一定要寫得非常好看(在藝術方面更高一層的書法藝術不在這個范圍內),我們只要快速寫出規范的簡化字就行了,請注意,一定是規范的簡化字。如果寫成繁體字,那豈不成了開歷史的倒車了。快速寫出就要采用行、草書的寫法,采用連筆的寫法。因為有些字本身就草書簡化而來,如“為”字。相反,有些字寫成草書又增加了認識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