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刷久了,發現職業規劃類的問題特別多:一些20、25、30歲應該知道的道理都有這一項;職業規劃也一直是面試的必問項目。因此,不少人把行業規劃看得特別重:1年到主管、2年帶團隊、3年做總監……恨不能每一步都像地圖一樣詳細,這樣自己就可以安全的向前走了。講真,職業規劃真的那么重要嗎?我倒是有一點不同的想法。
01?行業周期遠比你想象得要快
先來看看第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哪些行業有前景
不管是知乎還是公眾號,互聯網一定名列前茅,畢竟計算機火了這么多年,各種培訓都賺得盆滿缽滿。你可能問了,計算機還能繼續火下去嗎?可以說,只要互聯網還沒有成為基礎建設,發展空間沒有見底,程序員始終存在缺口,這個行業就能一直火下去。但是能永遠火嗎?不可能,畢竟周期性才是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
想一想;08年的綠牌專業有多少早就沒了蹤影。
過去被視為鐵飯碗的銀行公務員漸漸被90后嫌棄。
頂著光環的外企和四大正在失去對名校高材生的吸引力。
前段時間跳樓身亡的中興程序員,當年也是考上了最熱門最有前景的專業,畢業后也是進了行業內巨頭,也是畢業的同學會上人人羨慕的人生贏家,但誰能想到行業這艘巨輪在沉沒時,絲毫不顧及無辜的乘客。
隨著科技的發展,行業的周期會越來越短。前幾天看了一篇關于行業興衰的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14年火起來的AR,現在竟然都無人問津了。一個創業者感嘆:還沒迎來輝煌,就開始衰落了。
再仔細想想,去年開始刮起旋風的新零售,今年就開始刀刀見血了,贏家已經初顯,小玩家要么抱團、要么棄權。
前2天看了一篇關于區塊鏈人才緊缺,高薪難求的文章,下面第一個評論是問學管理的怎么能轉到相關專業。
等你換了專業,學了4年出來了,說不定這塊早就不火了,到時候又是一番新局面。
我們的職業生涯,哪怕不算推遲養老,研究生25歲出來工作,起碼還得30年。起碼得經歷至少3個行業的興衰,誰又能規劃呢?
02 你根本沒那能力預測行業發展
實際上,當你發現這個行業不錯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行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了。
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嗎:在股市里,當所有人都覺得自己可以賺錢的時候,你可以退出了。
對于行業發展也是如此。
朋友圈刷屏的微商們,可能寶馬是花錢拍的,
但有一句話不假:別人看不懂的是商機,看懂了,大家一窩蜂來干,這個行業也就不賺錢了。
更何況按照當前這個形式,所有的紅利從誕生那一天就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面對現在如火如荼的區塊鏈,總算是有人意識到了:沒有一定的深入了解,現在進去就是被收割的命。
以前有人向我咨詢職業規劃,我也是建議進互聯網行業,沒有什么特長可以從運營開始做,但是,現在再有人問我,我肯定不會這么說了。
隨便一個沒特長沒背景沒天賦的人,都意識到這是個進入朝陽行業的好機會,而且恰好都能干,最終結果就是把這行的紅利搞完,利潤趨于平衡。
這2年,運營崗比產品崗還火,但是薪酬漲幅也創了新低,更不用說起薪本來就比產品和技術低了一大塊。前幾天看了看拉勾網,都18年了,竟然還有不少公司給運營的起薪是5K。
這就是競爭的后果,大家都能干,所以,肉都沒有,只能一起喝湯。
實際上,好多所謂的抓上風口的人,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在起作用,除了馬云喬布斯那種天生眼界就異于常人的,好多大佬也是無意中趕上了運氣。
馬化騰當年都想200萬把QQ賣了,因為被拒絕了,才等到了社交的風口
網易上市趕上互聯網泡沫,丁磊恨不能立即轉手,但沒人接盤,硬著頭皮做了下去,結果迎來了網絡游戲的風口,重新攀上了巔峰。
5年前,誰又能預測到寫個公眾號、直播跳個舞唱首歌能賺大錢,一直以來,文科生和藝術生都處于就業鄙視鏈的末端,在好多人看來,別說發財了,餓不死都算運氣好。
塔西姆的《反脆弱》也對這種愚蠢的行為嘲諷一番:任何人都不擅長預測,人類渴望安全感,但是尋求安全感的結果往往導致不安全。
但是好多人不干啊,我這么聰明,怎么可能連這點東西都看不出來呢?于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預測。
從各種世界末日到未來黑科技,再到政治博弈,我們總是以這種方式證明自己的掌控權。
但是結果卻不那么讓人滿意。
每年的最糟糕預測榜,各種行業的精英被無情打臉。
每次的災難預言總是虛驚一場。
而政治方面,人們更喜歡在911發生后表示:我就知道有這么一天,因為我早有預感。
而這不過是隱藏無知的馬后炮。
哪怕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家亞瑟克拉克,驚人的預見了衛星、全球定位系統和云計算、互聯網的到來,也承認:自己沒有意識到如今一臺電腦就能幫他完成寫作。
當然,人類無法預測可不是因為智商不行,因為人天性傾向線性思維,但歷史和社會從來不是緩慢爬行的,而是從一個斷層躍上另一個斷層。
那么,真的就沒有人能預測了嗎?當然有,只是這些人上限能抓住時代的紅利,創造革命性的產品,打造個商業帝國;下限搞搞投資、做點小生意也能換個衣食無憂。在他們眼里,只有星辰大海。
03 太過確定性,只能是平淡的人生
規劃能讓你按部就班的力爭上游,但是,也屏蔽了一些美好的意外。
就好比你一心向著目標前進,絲毫不理會周圍,錯過的可能不僅是風景,還有搭便車的機會。
前段時間和同學小聚,有個同學后悔09年時候買了10個比特幣,還沒等到瘋長就賣了,不然現在房車都有了。
當然,這個同學就是老師口中的“不學無術”典范,每天搞點有的沒的,就是不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但也就是這種學生,才有可能最先接觸到新概念新技術,提前看到未來的風口。學霸,不存在的,目標是清華,這些東西都是沒用的。
但誰又知道看似無用的東西,不會成為改變你命運的那把鑰匙呢?
喬布斯當年單純憑興趣旁聽了美術課,他肯定沒有想到,這個小小的亮點,日后竟然成了一大賣點,幫助蘋果公司在強大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運氣本身就具有隨機性,完全按部就班,相當于人為把這種隨機性消除了,桎梏了你的無限可能。
過于追求確定性,得到的只能是預期,永遠都不會有驚喜。
而這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樂趣,想一想,是每月按月發工資,還是偶然在路上拾到了一個金額不菲的錢包更讓你高興。
04 我們該怎么做
1 保持好奇心和隨機性
行業大勢一般人判斷不了,那我們就只能保持一種敏感性,永遠對新現象新技術保持open,自己主動去思考一下深層次的邏輯。
比如,不要完全聽別人的“3分鐘解讀比特幣”,自己去找中本聰的白皮書,試著讀一讀,了解這個玩意為什么能升值這么快。
不要對玩個游戲、唱個歌就能賺大錢的主播嗤之以鼻,仔細觀摩一下,思考一下給主播打賞的那些人都是怎么想的,這里面還能不能有其他的機會。
運氣除了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也喜歡愛折騰的人。
我是理科生,小時候想過做科學家,后來想過做個產品經理,結果畢業后做了運營,現在竟然成了靠文字吃飯的。回到2年前,你告訴我這個連個8000字論文都寫得非常困難的人會搞寫作,我肯定不會信的。
所以,對于大學生和工作5年內的人而言,不需要先給自己規劃的那么詳細,年輕就是用來折騰的,建議感興趣的事情都去Try一下,萬一被運氣砸中了呢?
2 時刻準備著
上面也說了,對于絕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有預測風口和紅利的能力,聰明一點的能趕快上車就算不錯了,我們不可能都準備好了再去做,所有,那就時刻準備好吧。
關于職業規劃,有一個標準答案:25歲確定終身行業,努力工作,爭取35歲做到高官,40歲考慮獨立創業……
千萬不要信這種坑人的規劃。
走高管路線的,絕大多數都是一入職場就是如魚得水,年紀輕輕就成為了中管、大區經理等,根本不會琢磨“怎么能更快升職加薪”這種事。
自己創業的,很多早在學生時代就開始了嘗試像隨時等待獵物的狐貍,聞到一絲腥味,立馬就撲上去。
40歲,有家室有房貸,身體精力都不如以前,還沒有幾次失敗但是寶貴的創業經歷,以為手上攥著點流動資產和所謂的資源人脈就能行,其實99%會一敗涂地。
資源、人脈、努力在真正的機遇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所以,那就只有勤快點,隨時保持戒備,畢竟,一個人,可能一輩子就遇上那么幾次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