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來上寫作班經常要接觸張愛玲的文字,所以把傾城之戀,金鎖記等又溫習了一遍。還是在上學的時候看的,因為她筆下的人物的精神世界多為一些病態的表現,且有末世的荒涼,讀起來感覺總是陰郁壓抑的。就不那么癡迷了。可見那時看的還是人物情節,而現在帶著閱歷去讀,覺得張愛鈴真是文筆界的女庖丁,把小說這只牛 分解的筋是筋,骨是骨,只不過根據她本人一貫給予我的印象,估計她在持刀的時候都是面部表情帶著股冷意和嘲弄的。這讓我想起了民國的另一個大才女--林徽因,完全是另外一個明亮的世界嘛。一南一北,都堪稱傳奇,林徽因的長相很討喜,端莊磊落。
張愛玲呢,總帶著股子倨傲,高冷范兒。她在抗拒這個世界嗎?
? ? ?就大眾的心理接受程度來說,怕是林更受歡迎。做為一個社會形象上來說,林徽因也是可圈可點的,從來都是理性的選擇,志向也非常人可比。十六歲就能分清愛的界限,斷然拒絕徐志摩這個文藝男云端里的追求,這種智慧哪來的呢?怕是因為她有一個愛她的父親吧,林有一個脾氣乖戾的母親,還不是嫡女,卻幸運的獲得了父親的關注,大到像培養男兒一般的去讓她獲得抱負和胸襟,這種充足的愛讓林有了足夠的力量去融入、探知并把自己貢獻給這個世界。同樣為名門之后又天賦異稟,張愛鈴卻沒能獲得父親的關心和照顧,在家庭破碎中長大,甚至一度被父親監禁起來,在她內心深處,總像個小女孩是卑怯的,渺小的。一旦遇見愛情,立馬低到了塵埃。看起來她對胡蘭成的愛是感性的,自我的,其實是她在向世界渴求一顆救命的稻草,她選擇賴雅可能也是出于一種如父如兄的愛了。
? ?父親給予兒女的多半是理性的愛,常看見小孩淘氣過了頭,母親即使聲嘶力竭,卻收效甚微,而父親則走過來只是眼睛盯著他,一言不發,便足以使其安靜下來.
? ? ? 這是林徽因擁抱著父親,張愛玲的父親在哪呢,沒人見過,聽說他抽大煙。
? ? ?又想起了孫儷,她同樣也沒有得到過多少父親的愛,父母離異,從小都是過著艱辛的生活,一度是不婚主義者。那她怎么就一樣也成了人生的贏家呢。她的大氣也能從面相上看出來。
? ? ? “這世上有四種人,一種人是光明走向光明,還有一種是黑暗走向光明,光明走向光明很簡單,黑暗走向黑暗你也能理解,黑暗走向光明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我很堅信自己是這樣的人”。
? ? ? ?孫儷看見了自己的缺憾,能及時矯正過來這真是她的幸運了.所以,治愈自己最重要!張愛玲就沒有這樣的運氣了,也許她心里住著的那個小女孩一直沒有長大,因為她斜睨的目光早已遠離了萬丈紅塵,轉過身去,背棄了俗世間的自己.
又記:老師,我是想從心理學角度說一下的,不過這方面知識還是零零散散的,一時沒法深入,留著以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