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些天心血來潮想喝牛奶,到超市后發現種類繁多,不知如何下手,于是選了常出現在電視和視頻廣告里的那個經典,然后高興的喝了起來,發覺和普通的牛奶沒啥差別,但貴了那么多。一個問題突然浮現,這牛奶是我自己選擇的,還是廣告要我選擇的?至少說明這廣告在某種意義上是成功的,他們天天出現在我們眼睛前,漸漸的變成了熟人,當走進超市后,自然而然的選擇了熟悉的東西,因為熟悉意味著更加了解,也更有有安全感,這也是我們人類得以活到現在的原因。真的熟悉嗎?可那都是些廣告詞語與圖像??!天知道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的,但他成功給了我一個熟悉的假象。說不定就是個深藏不露的小人,當年的三鹿不就是這樣的嗎。
? ? ?上周末看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 發現了一段有趣的文字 ?“那些訓練有素并且富有創造力的專家對孩子進行研究、分析、說服以及操控后發現,滿足和創造消費者的需求與欲望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了。。。那些令人心動的信息,諸如 “你今天應該休息一下”、“嘗試你自己的方式”、“跟著你的感覺走”、“放手去做吧”、“沒有任何限制”、“抓住你的愿望了嗎?”這些廣告和營銷傳遞出這樣的一種主要信息:即生活就是自私自利、及時享樂和物質至上” 其實 這些廣告詞好多都早已融入到了我們的價值觀中了,卻不知道它們所傳遞的信息。更有甚者在我們完全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改變了你我的選擇與價值觀。
? ? ? 游戲其實是個利國利民的好東西,那些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夜以繼日的工作、研究如何勾起人們的欲望,讓人把盡量多的時間花在里面。給了那些精力旺盛的人一個發泄的地方,于是現實中就少了斗毆事件,社會從此就和諧了,不但保障了網吧的運營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為國家創造了稅收。不過還有很多高智商或高情商的人,他們要么是專業級玩家,要么僅僅是偶爾的放松,說不定還可能從中得到些啟發。沉迷的往往是那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也是社會中最不安定的因素。想想自己是哪一類人吧。
? ? ? 前不久在羅輯思維里看到一篇文章 “Uber使用心理學套路操控司機” 。司機與Uber公司沒有雇傭關系,和國內的滴滴打車一樣。想干就干不想干就回家,而對于Uber來說司機最好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息,那樣用戶可以更有可能隨時隨地叫到車,從而提升公司的競爭力。據悉他們運用幾個心理學套路能讓人司機按他們設計的做。不是催眠術,但是比催眠術和巫術都更好使。
第一、動態目標。其實每個出租車司機都會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設定一個目標,比如今天賺500塊,一旦賺夠了500塊錢我就不干了。Uber的做法,是給司機一個動態目標,當你累了想下線時,就會提示你:“你今天再掙6美元,就能掙夠40美元,你知道想現在下線嗎?”當你掙到了40美元,就會提示你離50或60美元差多少。就想掛在驢子眼前的胡蘿卜一樣,你永遠也夠不到。
第二、提前接單。在你這單快到目的地時,自動下一單就顯示出來了,不給你思考的時間,讓你練習了一天的動作,不由自主的選擇接單。
第三、用異性的聲音。不但聲音吸引你,而且每句話,每個字都都經過了無數次大數據的驗證,如何讓你更容易聽從指揮。
第四、新人任務。這個在游戲里面最常見了,每個新游戲對玩家來說都是個學習的過程,其實學習是個痛快過程,沒有設計好很容易讓玩家喪失興趣。如是你每每完成一步給你一個獎勵,或者僅僅的說:你好棒。都會增加你對游戲的好感,從而繼續玩下去,直到你一直完成新人任務,這個時候你已經習慣或經沉迷這款游戲了。Uber也一樣怕新司機開幾天車新鮮感過了就不想干了,為了留住這些人,搞了個新人獎勵,完成25單任務,就可以獲得一個獎勵。每完成一單任務給你一句激勵的話,并提醒你離新人獎勵又近了一步。那為什么是25單任務呢?這也是大數據測定的結果,當一件事你重復干25遍你就已經習慣了。
第五、免費勛章。這也是游戲里常見的,一個新人習慣游戲后,為了進一步的吸引新人,讓新人把更多時間更多金錢花在游戲上面。就達到一定階段或時間給你一個勛章或升上一級給你一些游戲里面虛擬貨幣之類的。Uber也一樣有套司機勛章系統,而且啥都不給,純粹是個免費的精神鼓勵。
想想這五招,沒有任何威逼利誘,純粹是心理學上的助推,就把司機搞沉迷了。國內的那些快車認真注意下,一樣有很多類似的套路。
? ?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情況大有存在。商場里、旅游中、運動上、工作中等等,哪個不是竭盡可能的運用心理知識去影響你。你的那些消費觀、價值觀,感覺好像都是自己的想法,其實那只不過是廣告的影響、銷售人員的說辭、導游的引導讓你去那樣想的而已。如果沒有自己明確的生活目標,只是得過且過,不停的去追尋滿足欲望后的快樂。別人人把食撒在這里你就來這里吃,把食撒在那里你就去那里吃。每天貢獻個雞蛋,當不再下蛋的時候,你的大限也就到了。還是早些鍛煉好你的翅膀,自己去尋找食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