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可以列舉很多種理由,大到改變世界,小到養家糊口,改善自身生活,但工作的變相總是有一致性,短期來看,就是獲得成果,有輸出(Out put)。
工作中總有這樣的同事,對數據非常在意,對指標非常敏感,對用詞特別謹慎,通常,這是一個人專業度和成熟度的體現,工作初期,應該是一件值得反復褒獎的事情,這樣的人員在大組織里也經常做到較高的位置。
就好像邏輯思維說,臟的東西不是因為本身臟,是因為放錯的位置臟,一個看上去好的品質也有可能因為發生在不同的職位,而帶來不同的效果。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害怕和太過認真的人一起工作其實沒有什么道理,但一個過分注意細節的上司,應該并不是非常有效能的體現。
首先是職位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上司不可能掌握過分細節的信息。一個組織里職位上的變化不是因為你在一條路徑下走的很遠,是因為你要負責工作的范圍變的很廣,由于一個人時間精力的有限,和我們處在的這個隨時產生數據的時代,范圍越廣我們越看不到信息本身的真實性,因此通常領導者被要求有較快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這個能力,需要對周圍事物的感知,需要對新事物理解能力上的遷移,往往是綜合經驗和知覺在起作用,而不是一個數據上的細致程度。
其次,講究細節的領導在互動上和下屬之間的關系往往有些緊張。進入一家公司后往往一線的員工可以接觸到更多業務上的細節,具體的數據也經常需要由他們輸出,那么作為領導,如果一直挑戰下屬數據的準確性,往往陷入挑戰、糾正、辯護、修改、再次挑戰的循環,這個時代,我們雇傭的早已不是一個窮苦的科員,在北上廣的外企大樓里,你看到的是工資單上的數字,看不到的是一個人背后無窮的可能性和資產情況,今天看似像你匯報的下屬,每天可能因為雄縣拆遷就分分鐘變身千萬豪族,再加上視野和消費習慣向年輕人的偏好,調整年輕人之前,最好先掂量一下自己對這個時代的認知到底是不是需要升級。
最后,細節成敗一切,只是一個口號。就好像目前人類已知的世界一直是三維領域一樣,如果細節一直深挖下去的四維世界其實是一個死循環,并無實際探討的意義。絕大部分時候,我們探討的商業情況是一種利他行為,需要在框架上明確各方利益和損失,知道到底什么情況下事情可以持續,什么情況下利益的天平會傾斜,而彌補的方式又是什么,所以方向,非常重要。確認細節的目的,是為了在方向上推動事情的發展,向確定的方向上推動下去,符合事物發展自己的運勢,執著于細節的追求,需要在明確時間窗口和進度條管理的基礎上進行,這是一件工作之所以叫做工作的根本。
無限的追求細節,會從根本上讓一件工作變得無意義。
互聯網進入中國這么多年,還是能夠在傳統行業和互聯網企業間看到一些鴻溝,其中之一,我認為就是迭代的概念。互聯網認為事情沒有完美,任何一個軟件,從系統到應用,都是活的生態,是此時此刻的狀態和未來要產生的變化;傳統行業,硬件制造商,當然傾向于認為,物體制作出來的一刻就已經是無法更改的作品,接下來只好接受消費者的審判和市場的抉擇,生命周期管理應運而生,我們怎么沒有聽說過什么軟件是需要生命周期管理的,因為軟件好像可以一直活下去,根據數據運算變得更加智能和聰慧;而機器就沒有這么好命了,母體里誕生的一刻就是僵死,交付到消費者手中的一刻就注定了死亡。
那么作為管理者,你想做軟件的還是機械的,或者說你是偏好軟件的還是偏好機械的,這個選擇權在你,而商業生態對你價值的審判,也在你做出選擇權的一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