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霸媽媽劉秤蓮老師說,女兒之所以能夠考上北大,與她的良好習慣是分不開的。劉老師的女兒李若辰至今依然很慶幸自己養成了凡事列清單的好習慣,無論是過往的學習,還是現在的工作,都能夠在列清單中分清輕重緩急,妥善安排好一切事項。
都說“好習慣成就大未來”,人人都希望孩子擁有好習慣。可是好習慣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有哪些標準?
百度百科中指出:良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事,并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
從高瞻遠矚的角度來看,這確實算是比較有格局的解釋。
倘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能夠打理好自己的日常,不妨礙不傷害他人,恐怕也已經成就了眾多父母心目中的好習慣了吧!
前幾天在做家庭教育個案指導的時候,那位媽媽說:“小學一年級兒子的行為習慣特別不好,學習基本靠催、吃飯依然在喂、回應八成喊叫,她特別希望孩子能夠擁有良好的習慣”,可當我們聊起什么是好習慣、該怎么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時,她卻遲遲不知該如何言簡意賅地表達清楚。
剛開始從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時候,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家長花了那么多的心思卻很難培養出孩子的好德行、好習慣?漸漸地,我發現,我們所標榜的那些好德行、好習慣,往往都是用一些抽象的詞語來概括的。比如,有禮貌、尊重、認真、專注等等,而我們的家長們每天就在孩子的耳邊不停地念叨:“你要認真啊!”、“專注一點兒噢!”、“到學校要尊重老師!”、“出門在外要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可是,到底什么才是“有禮貌”?什么才是“尊重”?什么才是“專注"?
我曾經多次在不同的培訓講座中問過在場的聽眾:“有誰能幫我們解釋一下什么叫做‘有禮貌’?”回答者甚少,能夠講明白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連我們家長都不明確意思、不明確標準的事情,我們怎么能夠很好地教會孩子們呢?
回到“習慣”這個詞,跟上面這些詞匯一樣,也略顯抽象。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習慣(名),是指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由此可見,對于孩子的“好習慣”養成,需要從改變行為開始著手。這也就是說,光靠口頭的念叨,而不給予行為展示,是很難幫孩子建立好習慣并持之以恒的。
一、明確“好習慣”的標準
經過這些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經驗總結,我們認為好習慣必須包含以下三個標準:
1、自覺自愿:
就是要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一個現實的現象就是,孩子們在老師面前往往表現良好,而回到家特別是在爺爺奶奶跟前,行為有很大的不同。這足以說明,孩子在學校的好習慣可能出自于學校的規矩、老師的表揚或者獎勵,而非孩子自覺自愿的行為。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比如男孩子玩奧特曼卡牌,不用家長嘮叨,不用老師表揚,他心里每天都會惦記著他的卡牌。
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利用內在驅動力幫助孩子建立小習慣,事半功倍。
2、持久有序:
真正能夠持久的行為,往往是有嚴格規律的。比如簡書的蔣坤元老師每天凌晨2:30起來寫作;樓下的鋼琴聲每晚8:30準時響起;女兒的低單(低音單簧管)每天17:00必吹。“有序”是持久的關鍵因素。不被任何事替代、不被任何事干擾,每天雷打不動,才能真正持久。
3、積極正能量:
有人抽煙堅持了幾十年,不僅傷害自己的身體,更對他人的健康也造成了影響。
曾經還看到一則新聞:母親販毒,孩子從12歲就接觸冰毒到17歲,最后因精神臆想以為母親要殺害自己而將母親刺傷后被捕入獄。
積極正能量的習慣,可以于己有益而無害他人,可以既于己有益也有助于他人,也可以于己有益又造福社會。
二、“好習慣”是訓練出來的
明確了“好習慣”的標準,并不見得就能夠養成“好習慣”。“好習慣”一定是訓練出來的。
兒子繪畫一直不好,多次被幼兒園老師批評跟不上課堂節奏、畫得不合要求后,他一度喪失了繪畫的信心,一提到畫畫不是抵觸就可憐兮兮地說“我不會”。為了改變他的這種心理,提升對繪畫的興趣和自信心,我做了三件事:
1)準備了兩本圖畫本,我一本他一本。一開始兒子根本不配合,你畫你的我玩我的。我就一直堅持自己畫,畫完一副就叫孩子過來看看,慢慢地兒子開始對我的畫感興趣了(必須要告訴大家的是,我是一位畫畫小白媽媽,水平大約幼兒園中班)。再過幾天,他也開始在旁邊畫了。
2)多鼓勵孩子。無論他畫成什么樣,只要他畫了,我就會找出任何一點給他鼓勵:“哇,這條豎線好直噢!”、“這個月亮好像比前天畫得更像了!”等等。要知道,沒有人對鼓勵免疫,特別是孩子。越鼓勵,孩子月高興,越高興,就越有動力去畫畫。
3)讓他做自己。兒子曾經說,我畫地不好,不是他們想象的畫。我說:“沒關系啊!只要你自己覺得好就行,你想畫什么就畫什么。記得畫完之后給我講一講你的繪畫故事噢!”
這樣的繪畫興趣提升過程,經歷了大半年的時間,中途也出現過斷斷續續的情況,但最終我們都堅持下來了,兒子現在每天堅持一幅畫。昨天甚至對我說:“媽媽,我覺得我好聰明,愛思考,我的畫里有故事噢!”
綜合多個案例指導及兒子習慣養成的經驗,我總結出了一下三個訓練“好習慣”的基本原則:
1、一次一個項目。
家長們常常很著急,希望孩子一下子什么習慣都能養成。一邊督促著學習,一邊又想著家務活兒;一邊希望孩子每天堅持讀英語,一邊又要求練琴一小時……現實是,我們的家長常常因為自己的太多要求與期望,不僅讓自己陷入了分身乏術的狀態,也讓孩子陷入了沒有自由空間的生活。焦慮之下,情緒就容易波動,自然影響習慣的養成。
教育是緩慢而優雅的,每次一個項目,用心做到穩穩當當習慣成自然,然后再開啟另一項習慣的養成,從容二淡定地突破一個又一個習慣堡壘。也正是這種從容淡定,更有助于習慣的持久。
2、親身示范。
孩子是通過眼睛來觀察世界的。希望孩子讀書,家長就不能只刷手機;希望孩子好口才,家長就不能三緘其口;希望孩子畫畫,家長也要陪伴在旁。
朋友昨天給孩子拍視頻作業,誰知道兒子在最后來了一句:“老鐵們,如果手機還有電,記得點贊加關注噢!”。朋友哭笑不得,趕緊反思自己,最近帶著孩子看抖音看得太多了。
3、允許波動
過于嚴格的規則,往往缺少了些人性化。沖勁兒太大,往往后勁兒不足。家長們工作一周還要休息一兩天呢,何況是孩子。
如果一開始無法保證每天,可以允許一周三天;如果無法每周,可以允許一個月兩周。一個季度、一年過后,當我們回首發現某件事,在過去的大部分時光里都做到了,并且堅持到了現在,那也足以說明習慣養成了。
允許波動、允許調整,才能在動態中找到最平衡的習慣方式,最終長久堅持下去。
三、“好習慣”養成的禁忌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更需要家長有理念、有方法;有耐心、有智慧。在幫助孩子養成習慣時,切忌以下做法。
1、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次一個項目,緩慢優雅前行。
2、切忌急于求成。心太急,就容易焦慮。一焦慮,就容易給孩子施加壓力。
為了讓一年級的小玲練出一手好字,小玲的媽媽制定了嚴格的練字計劃,要求小玲每天寫兩頁。小玲每天都要花半個多小時寫字,手疼了也不能休息,不僅字沒練好,最后小玲脾氣來了干脆不好好練,每天“磨洋工”。母女之間免不了一場又一場的紛爭。
壓力過度,兩敗俱傷。孩子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只要方向沒錯,總有一天會看見彩虹。放下急于求成的心態,有耐心的陪伴孩子慢慢養成好習慣。
3、切忌情緒勒索。
花花的媽媽是位全職寶媽,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培養花花上面。每當花花的行為有一點不稱心的地方,花花媽媽總是說:“媽媽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就不能用點心堅持呢!”、“我辭職在家專門照顧你,你就不能體諒一下媽媽的辛苦嘛!”、“怎么又要放棄,那媽媽每天接送你都白費啦”。
家長常常以為這樣可以激將孩子,其實卻再利用情緒勒索讓孩子背負了一重又一重的心理壓力。當孩子把心思花在“如何讓家長滿意”這件事上,他還有意思去思考習慣養成嗎?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擁有“好習慣”。但“好習慣”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是身體力行的行動,是家長智慧的結果。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
愿我們每一位家長都心懷愛心與智慧,用耐力、用行動引領我們的孩子,培養出好習慣、好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