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團聚、逢年過節,中國人,尤其在北方一定要吃餃子,這種幾千年的習俗,可以說是中國的傳統美食,也可1以代表一種親情,更是中國文化在實踐中的一個具體的體現。
“坐著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這說的是美食;“上車餃子下車面”,這說的是親情,祝福出門在外的親人平安如意。一個是表,一個是里,表里如一才是最美的。
為什么說餃子重在包餃子的過程,而不是吃餃子?
吃餃子,這是最后一步,只是感官的享受而已,好比世界杯,射門的瞬間固然美妙,可如果缺少了場上隊員精湛的技藝和絕妙的配合,射門就是乏味至極,不信90分鐘,兩個球隊指定幾個不同點位,輪流射門,你看還會有觀眾嗎?還會有人去踢球嗎?!
包餃子首先是和面。真是感嘆老祖宗們的智慧,一個“和”,多音多意,和面的“和”是把散的面粉靠水粘合在一起,水多了變稀湯,不成型,水少了粘不住,必須恰到好處,這不就是致中和嗎?!中國人骨子里的中庸之道。而和面的水以及最后煮餃子所用的水,又是利萬物而不爭,上善若水。
和了面,要醒面。面粉靠外力和水粘在一起,只有醒一會兒,才能更為緊密的融為一體。這像不像居家過日子,娶媳婦嫁姑娘,添人加口,彼此還不適應,難免產生些矛盾,放一放,像醒面一樣醒一會兒,一切都好了。
和面的同時,不同大小孩子們根據自身能力,可以摘菜,剁餡,不管是白菜、芹菜、酸菜……還是豬肉、牛肉、羊肉……,切的太碎成糜,有味道沒口感,切的太粗,就吃不到不同各種菜混合在一起創造出來的新的味道。家常餃子餡一般由兩種主菜構成,比如豬肉白菜、豬肉芹菜、豬肉酸菜、豬肉大蔥、豬肉蘑菇,羊肉蘿卜、羊肉大蔥、韭菜雞蛋……也有少數三種以上的食材,如肉三鮮、素三鮮。不能不太多的主菜混在一起,那樣就不知其味了,只有兩個能相互搭配給力的放在一起才有更好的味道。牛肉一般不做水餃的餡,不容易煮熟,不過做蒸餃就沒問題,而且也很好吃,只不過蒸餃、水餃,雖說都是餃子,差異卻很大。
醒面的同時,家里的大廚就該出場了——和餡。把切好剁好的食材放各種調料攪拌均勻。和面是把散的同種面粉粘在一起,而和餡是把不同種東西混合在一起。和面是同而和,和餡是和而不同。蔥、姜、花椒粉、大料粉、這是有肉餡的必備,韭菜雞蛋餡例外。即使是相同的餡,每家做的餡,味道由于對調料的喜好而不同,調料都是少許,不然就是功高蓋主,下次不得重用了,每個人的對餃子形成的味蕾基本都定格在小時候父母所和的餡中。好的餃子餡是粘而不散,卻又不成丸,這樣煮餃子時易熟。
餡和好了,面也醒好了,開始包餃子了。一定要轉移場地,從廚房拉倒餐廳,甚至客廳,一定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不管老少,全家在最快的時間內共同完成,這樣餃子餡最新鮮,餃子皮不容易變硬或破損,更體現全家的通力合作完成一件事,其他的飯菜,很難讓全家人同時一起都參與進來。
大桌子擺好,主要工具搟面杖,大蓋簾,加餡的抿尺子(也有用筷子、勺子的)。揪劑子是需要功夫的,到現在我的揪劑子還大小不一,又不平整,老娘揪的好,又快又均一,把劑子按扁,如果有小孩不會包餃子,這個活小孩愿意干。開始搟皮,這也是技術活,一只手抻著面劑子旋轉,一只手快速滾動搟面杖,在壓力和抻力的雙重作用下,相對中間厚四邊薄點的、圓圓的餃子皮幾下子就出來了,搟皮快的,一個人能供三四個人包餃子。技術活,需要的是師傅領進門,剩下的就是不停的練,孩子對父母的尊重,扶養是一方面,還有就是在他成長過程中是否有讓他看見并崇拜的技能。
在面皮上添餡,合面皮對捏,再沿兩底腳向上捏合攏,一個餃子就完成了。機器壓的餃子皮沒有手工搟的好,手工餃子皮中間厚,四邊薄,對捏好了,薄的部分捏在一起變厚了,中間厚的部分又被抻薄,這樣餃子的外皮薄厚均勻,下水煮的時候,能同時熟。不然容易煮壞。
包好的餃子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有的有正反面,有的分不清,有的能坐住,有的只能躺著,這時父母,尤其是母親會開玩笑的嘮叨:包餃子好看,以后娶媳婦或嫁人,遇到的對方就好看,包的餃子坐不住,以后遇到的對方肯定是懶人。包好的餃子被小孩擺在糜子桿串成的蓋簾上,糜子桿很滑,連接處又有凹洼,所以不沾餃子皮。一圈圈或一排排,很規整。
餃子剛才廚房里散的面粉和在一起成面團,不同的食材和在一起成餃子餡,一會兒功夫,面與餡再合成餃子,尤其在快結束時每次都留出幾個餃子皮和餡,拿兩個餃子皮中間加餡,四邊捏上打褶,向日葵一樣,這叫合子,寓意家庭生活和和美美。
包餃子的時候有人已經把水燒開,有人把蒜撥了皮,放進粗糙的陶瓷缸里用蒜杵子搗成蒜泥,加點醬油。餃子下鍋,這邊收拾停當,拍好碗筷,填好蒜泥醬油醋,就等餃子上桌。餃子下鍋沸騰后,澆點冷水,讓其再沸騰,肉餡反復五次,待餃子大部分露出水面,不用嘗,肯定熟了。成熟就得經歷平靜、沸騰的幾次反復的折騰,如果一味的加熱而不點水降溫,餃子就會破,人也一樣。一笊籬一盤,由于是一下子出鍋,都過來端餃子,又是一起集體行動。
一家人圍坐圓桌旁,團團圓圓吃著熱氣騰騰的餃子,最后來碗餃子湯,原湯化原食,這味道能不好嗎!
吃過飯,父母休息,孩子們把收拾桌子廚房,之后一家人再喝茶嘮嗑,是不是很和諧的畫面。
最怕家里就一個人或兩個人去弄餃子,其他人袖手旁觀,吃完兩手一推,嘴一抹走人,還得包餃子的人自己去收拾,尤其是這個人是母親、父親就更不好了。這樣的餃子味道絕對不是最好的。
和面、和餡,一家人圍在一起分工明確,有主有次,把餃子皮和餡捏合在一起;圓的餃子皮、圓的蓋簾、大圓桌,最后再包幾個圓圓的合子,吃著美味的餃子,這不就是寓意著家和、團圓、美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