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文前半部分偏干,介意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后半部分※
我們絕大多數人,所能感知到的世界,是一元與二元的世界。至于極少數人是否能感知到這兩者之外的世界,我則愿意去相信那種可能性。不論那是佛的世界,或是靈的世界,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范疇。
這里我們能討論的唯有前者,即我們絕大多數人能體驗到的世界,它既是一元的,也是二元的——一元與二元并存的世界。從二元的層面上說,指的即是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物質世界,即二元性的世界;同時,世界具有一元性。兩者并不矛盾,二元是一元的體現,二元的本質是一元的。兩者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其外在表現有時是一體兩面。
了解世界是一元也是二元的,對于我們有著現實性的意義,它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自身與世界是互為映照的,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同時我們與世界是一個整體。有時候為了了解自身,我們必須先去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就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
二元性
“對于每一個作用力,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物理知識告訴我們兩個物體間的作用總是相互的,不存在單方面的作用。與一個力相對的,永遠會有一個相同的力來與之平衡。這就是二元性的基本模型。這個模型看起來像是一種“對立”,所以也有了“二元對立”的說法,但這僅僅是一個表象而已。
在二元性的世界里,永遠有兩股力量在起著作用,而且這兩者永遠能自相平衡。拿《易經》來說,這兩股力量即是“陰”和“陽”。有陰必定有陽,有陽必定有陰,陰和陽無法孤立存在,就像作用力無法離開反作用力而單獨存在一樣。一切都是二者的相互轉化。無論是轉化或對立,都是一種平衡,一切都在平衡之中。
二元性的世界,即是物質的世界,是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的世界;是五光十色的世界;是虛妄的世界;是煩惱產生的世界……二元性本身并無好壞或對錯,它亦是從一元中來;物質世界本身沒有好壞或對錯,所謂的煩惱都是我們自找的,我們越是深陷于物質世界的糾葛之中,煩惱越是紛至沓來。這正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一元性
三千年前的中國古代智慧《易經》就已經參透了宇宙的運行規律,并將這種規律(一元與二元之間的關系)簡煉成一張直觀而簡單的圖形來演繹,那就是太極圖。
黑白的魚形圖案代表著陰與陽,即“二元”,其勢是一種動勢,代表陰與陽是運動的,它不斷變化,同時又互為轉化。白魚為黑眼,黑魚為白眼,代表著不存在絕對的陰或絕對的陽,陰與陽無法孤立存在,陰中一定有陽,陽中一定有陰。
陰與陽合成一個整體,是一個圓。這個圓就是太極。太極即是“無”,又是“一”,一即是一元。太極(一元)生陰陽(二元),陰陽變化生出萬物。萬物歸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太極本意為既可大到無極限,又可小到無極限;可大可小,就沒有了大小的概念。既然沒有大小,就無所謂“有”或“沒有”了,換言之,其中什么都沒有,也什么都有。在這種意義上,“一”就是“無”,“無”就是“一”,本質上是一樣的。
我們將一元的世界稱為“真”、“真理”或“實相”,則是相對于“二元性”而言的。相對地,二元性的世界是“假”、“謬誤”或“虛像”,這就是物質的世界的“實相”。現代科學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一切物質不過是0和1的組合,即是一種虛無。
佛家說的萬物皆空,指的是萬事萬物皆有的性質,是一種“空性”。它有兩層含義,一層指的是虛無(一切來自于虛無,又注定要回到虛無中去),另一層指的是一種平等性,即萬物皆平等。所以,空性亦是萬物歸一,亦是“無”。
空性或一元性不太能被言說,而需要被感知。道家說:“道可道,非常道。”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道如果可以被言說,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換句話理解,真正的道是“常道”,它不需要變動,它自帶完滿的屬性,它是完美的世界。當你把它說出來,道就從一元變為了二元,就是“無常”了。無常就是變動不居、變幻莫測,符合它的只有二元性的世界。
佛家所說的“小我”或“小心”,是二元性的自我,因為這種自我受到外界之力的拉扯,心之湖起了漣漪。而“大我”或“大心”,是一元性的本我(或本性),這個本我呈現本來的面貌,它不為外界所動,心之湖是平靜的。
從“一元”、“二元”中學習
認識世界的一元性與二元性能給我們帶來現實性意義,或實用性。誠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一元性中受惠,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二元性中學習到智慧。就像佛說人人皆有佛性,但并不是人人都能開悟成佛一般。(所謂開悟就是一種“無”的體驗,也就是體驗“一元”、體驗“空”。)
認識二元性對于普羅大眾就顯得有必要也有意義得多,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與之打著交道,我們無時無刻不與之緊密聯系著。當然,認識一元性能夠錦上添花。
●得失心
二元性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無法孤立存在,以“得失”為例,我們無法只得到而不付出,或者只付出而無所得。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便是一種自然法則。
當你抱怨別人工資多,自己工資少的時候,是否想過那些工資多的人往往付出得多?當你羨慕別人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或是談得一手好鋼琴、或是減肥成功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那正是他們努力的結果,是他們的之前的付出,才換來之后的回報?
佛家說:功不唐捐,意思是世界上的所有功德與努力,都是不會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報的。所以,養成良好的得失心,使得我們腳踏實地。
●平常心
易經的易字是變化的意思,易經即變經,講的就是宇宙之中的變化。變化是宇宙中的常態,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是一種自然規律。易經告訴我們,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狀態,一種狀態達到了頂點,它就會向反方向發展。所以,事情不會永遠都是好的,也不會永遠都是壞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好與壞,危險與和平都會來臨,時機不同罷了。
我們是習慣性的動物,當太安逸的時候就會松懈,就會習慣于這種安逸,越是這樣的時候我們越要居安思危,并保持一種警覺心,不然等事情變糟糕了,可能就晚了;身處低谷的時候,不要氣餒,因為往往當事情壞到極點,情況就會逐漸好轉起來,所以我們應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
●莫執著
一切皆是虛妄
我們從虛無中來,又注定回到虛無中去。明白這個事實,我們便懂得看開,處世便更豁達。沒有什么是不能失去的,沒有什么是不能舍棄的,生命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即是一次一次拋棄的過程。我們終歸是要回到那個純粹的原點——“無”。
懂的放下,將使得我們的身心更加輕盈,同時也更加豐盛、更加自由。一個自由的靈魂,煩惱是遠離他/她的。
世事無絕對,世事無完美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一切都是相對的,一切都是在變化與轉化之中的。此時的對可能是彼時的錯;此時的窘境也許是彼時的佳境;善人可能同時也是惡人……我們看“解釋”這種行為,你會發現任何解釋都是有“語境”的,任何解釋亦是相對的、片面的、局限的,取決于當時的具體情況。所以,下次當你看到“只有……才……”、“只要……那么都……”、“……一定是……”、“……都是……”之類的句式時,你就要擦亮眼睛了,不要掉入它的陷阱里,一定要看清它的“語境”。我們很多時候引用別人的句子是“不合時宜”的,我們丟掉它的語境,而斷章取義。有相當一部分的“心靈雞湯”屬于此類情況,而“心靈雞湯”由此便成了“心靈毒藥”。
世事無絕對,除了“變化”的機制,還有“意外”的機制——事物的變化不總遵循著既定的規律、邏輯和因果,總有“例外”,即是一種“無常”。例如,人群中總有少部分人與正常人不同,其中一些我們稱之為“天才”;時不時的,世界之中總會出現至善之人(如修女特蕾莎、圣人甘地等)、一個天衣無縫的項目計劃,最終可能因為某個意想不到的問題而導致全盤崩塌;一個健康的身體,可能某一天突然就停止了工作了…… 因為有“意外”的機制,證明了二元性世界的“不完美性”。既然世界是不完美的,就無須太執著。真理只存在于一元的世界里,我們能做的是保持平常心,并將事情做到臻于完美就行了。生命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
●生活需要創新
事物的“變化”機制還告訴我們,生活需要創新,創新就是一種“變”;創新亦是一種想象力。一個缺乏想象力的人生,是呆板、停滯和陳腐的;擁有想象力的人生,是新鮮、活潑和流動的。
●活在當下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只要我們還有思維,就無法擺脫二元性的束縛。“活在當下”使得我們暫時擺脫不必要的思緒的影響,僅關注當下在做的事情,比如好好吃飯,專心走路,享受音樂,認真交談、感受一首詩、感知風……這樣即是在某種程度上欺騙了二元性,或者可以說是一種與二元性的對抗。它將二元性對我們的控制減少到相對低的程度;它使得我們的二元性活動變得相對單一化和簡單化;它將我們的關注點,從“過去、現在、未來”的多線性時間線轉向“現在”的單線性的時間線;它產生的是一種“專注力”,而這種專注力能夠提升我們的幸福感以及生活質量。
以上智慧僅僅是一元與二元世界所帶給我們的智慧寶藏中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智慧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發掘、去感知。我們都是獨特的個體,而又與世界緊密相連。通過了解世界,我們變得更加自律與自愛,自律與自愛讓我們成為自己。而惟有當我們成為自己的時候,我們與世界才是和諧的,我們自身才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