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讀完古川武士《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因此寫了一篇《無法改變,只是因為你沒有掌握培養習慣的方法》,根據書中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實踐總結了一些小的方法及經驗,結果在簡書上獲得了上萬的點擊量,在《有書》上也有了10萬+的點擊量,可見希望改變以及渴望養成好習慣的人們不在少數。
古川的方法是可行的,的確我在閱讀與寫作上面都有了比較好的習慣。但是我還是時不時要與自己的懶惰作斗爭,比如偷懶的時候,連電腦都沒想開,當然,當天的寫作任務肯定沒有完成。不過我不太會內疚,因為我會使用彈性法則,在想寫的時候會連著寫4、5千字,或者一口氣寫兩篇文章。其實這習慣很大程度上仍然沒有穩定,因為沒情緒、沒動力的情形總是成了我的借口,并不是沒有靈感,就只是單獨地不想動筆。
而剛好最近拿到了一本由斯蒂芬蓋斯所寫的《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讀完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斯蒂芬本人是一個大懶蟲,他與自己的懶惰斗爭了十年,他就是用自己總結出來的這套方法養成了好的讀書、寫作和健身的習慣。今天下午剛好聽了一場霧滿攔江在深圳的分享會,他說人就是的多讀書,他過去是一天讀一本書,如今是一天讀兩本書。從他的文章中確實能夠看到他涉獵廣泛,知識淵博,這真是長期積累的結果。當然我并不期望自己能像他那樣海量地讀書、寫作,但至少可以將現在的習慣優化,這恰恰是《微習慣》這本書所給我帶來的收獲。讀完這本不到6萬字的書,你會感到這個習慣的養成太容易了,方法太好用了。你是否也想跟我一樣躍躍欲試了呢?
微習慣就是開始于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強調的行動本身。這個動作微小到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去說給別人聽,自己都不覺有做過什么,但它的確有效果喲。比如你給自己說,我的微習慣是每天讀2頁書,這個任務怎么樣也能完成吧?在等車時,在睡覺前,在地鐵上,甚至于在蹲馬桶時(當然不鼓勵這樣的行為,這可能不利于健康),你都能完成2頁書的閱讀,想想一個月可以讀60頁,也只需要2個月就可以把《微習慣》這本書讀完了。
而當你真正打開書時,當你被書的內容吸引時,當你在等車的時間被延長時,你很大機會會超過2頁,這些不經意的、完全不是強迫性的細微的習慣就這樣養成了。我們知道潛意識實際上是控制我們的行為,如果光靠想法、靠堅強的毅力去跟潛意識對抗,多半我們會敗下陣來。而微習慣似乎繞開了潛意識,讓我們不經意地完成了一小步,并且從中還獲得了小小的成就感。
微習慣真是一個太好用的思維工具了。我之所以把它稱為思維工具,因為它并不是運用心理學或者成功學上所使用的動力法則,而是使用意志力。動力常常是不可靠的,你有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你有挫敗的狀態,所以你不可能時時處于動力十足的狀態,你也不可能老是通過打雞血的方式去獲得動力,因為那些勵志的雞湯文給出的動力只能維持非常短暫的時間,甚至會消磨你的斗志,因為按照雞湯文的說法,你會發現,為什么別人那么容易成功,而我還這么失敗,結果可能動力還減弱了。
微習慣中強調的意志力,其實是一種自控力,這種自控的能力是由大腦的前額頁控制的,實際上是一整套的管理思維的能力。當然難以形成的習慣,需要更多的意志力,那么意志力的使用就會耗能。微習慣講究地是使用最低的能耗,這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試想想,你訂立了一個習慣是每天閱讀一本書,且不說這個任務每天很難完成,你每天在決定是否要完成,完不成后的內疚與沮喪,這些本身都非常耗能。最終這個習慣根本不可能做到。但是微習慣不同,每天就讀2頁書,這個簡直太容易完成了,幾乎都不需要去思考,只要能隨手拿到書就完成了。
微習慣的成功之處是著眼于微小處,不斷地在過去與現在新的習慣之間游走,過去的習慣處于我們的舒適圈,我們偶然去把腳稍微伸出去一點,久而久之,我們的舒適圈就擴大了,其實就意味意我們的習慣又多了一點,而且還游刃有余,一點也不覺得艱難。
微習慣的養成你只需要這八步,我邊讀這本書,邊開始了我新習慣的計劃,你要不要也來根據這八步微調你的人生?今天的一小步,可能會造就人生中的一大步。
第一步:選擇適合你的微習慣和計劃
根據我自己的情況我給自己設定了以下三個微習慣:
1) 每周跑步15公里
2) 每天閱讀10頁書
3) 每天寫200字
書中建議同時追求的微習慣數量不要超過四個,我這里設定了三個。我設定了跑步為一周的彈性計劃,因為每天早上起來跑步對我來說很難堅持,但按一周的跑量來看,這對我來說是個輕松完成的作務。原來我給自己設定的是每天500字,雖然有時候會超額到4、5千字,但并不能堅持每天完成,而且寫完會拖幾天都不動筆。看來這個目標還是有點高,所以選擇了完全無壓力的目標,就兩百字,差不多就5分鐘就能完成,而且方式不限,可以用語音樂寫作,可以用電腦寫,可以用筆寫,這就給自己了極大的自由與便利。
第二步:挖掘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
其實上面提到的那三個微計劃是我已經踐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我已經跑步 2年,累計跑量2000多公里,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讓身材變形一直是我的目標,所以在這里多問幾次為什么?才能發現是不是值得自己去付出努力,這樣在行動時才不會有抵觸心里。
比如:
我想每天寫作。為什么?
因為我喜歡用寫作來表達。通過寫作可以整合思維能力,梳理知識結構,學會獨立思考,并且會有一定的讀者愿意讀。我很享受這個過程。為什么這覺得這件事很重要?
因為我覺得這件事給我帶來了成就感,自我價值感,也收獲了幸福感。為什么?
因為我覺得寫作給我帶來的收益不僅來自于物質更多的是來自于精神,所以我選擇終身于它為伍。
第三步:明確習慣依據,將期納入日程
培養習慣的常見依據有兩種,時間和行為方式。我會在時間上選擇讀書,我給自己設定了兩個時間點,早餐前半個小時和睡覺前半小時,這個時間設定的范圍大,彈性強,我在任一段時間都不止讀10頁書,這對我來說是不需要費任何力氣就能完成的事情。這是第二種以行為方式為依據。因為我睡覺的時間并不完全有規律,有時10點,有時12點,所以如果用時間方式就不太適合。比如每天10點開始閱讀,如果當天在外面有活動,不能完成就會心生內疚,也就會產生不愉快的體驗。
當然我可以給自己固定的時間點,比如每天中午12:30吃完飯做5次頸部運動,或者設定鬧鐘,在整點時喝水。這時會讓你的身體自動地形成一種生物鐘,習慣養成后,你的身體自然會提醒你,直到變成一種無意識的行為。
第四步:建立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成就感
這個我不想多說,因為在《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中有非常好的方法,的確是可能提高培養習慣的動力。但在這里我更想說的是,微習慣給你的自然獎勵就是你發現你不費力氣就完成了每天的目標,雖然是這么微不足道,但這的確是給你的精神獎賞。
更了不起的是,這么微小的任務,讓你每天都有機會超額完成任務。你真的很了不起,看,這是你的大腦每天接收的獎賞,并且會在后面的堅持中獲得一個更大的獎勵,比如收獲了苗條的身材,每年寫作幾十萬字,每年閱讀幾十本書。想想我都非常振奮。
第五步:記錄與追蹤完成情況
你可以在家里擺上一個大的掛歷,完成就打勾,也可以在手機日歷中標注,不過電子化時代,有好的軟件為什么不用呢?書中提到的 IOS系統的軟件叫 Lift,結果下面居然有一個軟件就叫“微習慣”,后來微習慣的觀念早就已經有了,那個應該就是 Lift中文應用版本。當然安卓系統有一個Habit Streak Plan,這個我沒有試,因為手機不是這個系統的。但發現還有一填款叫 Goals On Track(這個是 IOS版,還有電腦版),應該是屬于類似,有興趣也可以試試。
我錄入了我的計劃,可以設定每天10點提醒是否完成任務,并打卡,也可以留下一兩句話,這款軟件將記錄下我的習慣養成的歷程,也讓我看到如果沒有堅持,問題是出在哪里,我是否還要降低標準,或是不是我真心想要改變的。
第六步:微量開始,超額完成
人最怕的是一口想吃個胖子,雄心勃勃的列好計劃,然后就束之高閣了。因為計劃訂立的太高大上,想想都覺得不可能,也就根本不想開始了。而微計劃的核心與精髓就在于微量開始,這個計劃簡單到好笑,簡單到一抬腿就完成,這才根本不需要糾結要不要做,只要做就好了。而最關鍵是,你一開始,就無法停下你的腳步,這就是微量起步的好處。先讓自己動起來,而超額的部分會強化我們的意志力,在當下就取得了進步,并且根本不耗費意志力。
當我給自己訂立每天200字時,我想著不就200字嗎,真不需要什么素材、靈感,不需要構思,自由書寫,結果一動筆,那些想法就都涌現出來,真是停不下來的感覺。
第七步:服從計劃安排,擺脫高期待值
本書的作者的確是一個高手,深諳心理的內在動力。你想想如果我連續50天每天都寫了1000字,我是不是開始膨脹了,下次得抬高點目標,就按這個每天1000字來完成,反正我都已經堅持了50天了。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一量有每天1000字的寫作量等著你,你就給自己豎立一座高山。
而這本書一再地提醒讀者,你每天的目標并沒有改變,這一點極為重要。如果你有那么一兩天完不成,你會對自己失望,為什么都堅持了50多天了,后面的第80天做不到?而于你原來的計劃,比如每天200字,就是成功!記住,就200字,多多亦善,但不強行規定。
第八步:留意民習慣養成的標志
當出現以下幾點提到的現象時,你的習慣就已經印刻在你的身體里了,你可以再挑戰新的舒適區了,這就是古川書中提到的下一輪的習慣的循環。
*沒有抵觸情緒
*你有了一個自我身份的認同:比如我是一個馬拉松跑者,我是一個讀書人等等
*行動時無須考慮
*你不再擔心完不成
*常態化
*它很無聊:天天重復同一樣事情的確很無聊,雖然我從中得到的也很多。當然人生并不總是有趣與快樂的,所以我們有時須與無聊相伴。
有了微習慣,你還害怕懶惰嗎?你還害怕拖延嗎?你還怕浪費生命嗎?你不用怕了,你已經獲得了你人生改變的真正的一步,馬上下載“微習慣”軟件,列出自己的微計劃,立刻行動吧。